阅读历史 |

第191章 哭?哭也算时间(2 / 2)

加入书签

“各队都找出来数不清的麦蒿,是他们队里知青负责把嫩的挑出来送过来……”

“麦蒿不管老的嫩的,在俺们队里都没有用,因为要吃这麦蒿啊,就得配大油水,俺们乡下人家里哪有什么油水浪费在它身上?”

李寡妇把醒好的面团揪成剂子,动作麻利得像在变戏法,她笑道:“记得六零年那会儿,饿得啃麦蒿,涩得舌头发麻……”

有人赶紧打断她:“说那些干啥!”

她朝门外努努嘴,“又来了一批麦蒿。”

锄草工作是源源不断的从地里铲出麦蒿,嫩麦蒿则是源源不断的被挑出来送过来。

送麦蒿的确实都是知青。

钱进跟他们点头打招呼,知青们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王婶把剁好的肉馅倒进大盆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泛着红白光泽。

焯水后沥干的麦蒿剁碎撒入,翠绿的野菜和肉馅混在一起,很有春天的味道。

然而今天已经立夏了……

“看好了啊,这才是正经麦蒿饺子的做法。”罗师傅舀了一大勺菜籽油浇在馅上,金黄的油立刻把麦蒿裹得发亮。

他又撒上一把粗盐,如老树根般粗糙有力的双手**馅里搅拌起来,油光渐渐渗入每一片菜叶。

妇女们问钱进:“领导,没吃过吧?”

钱进笑着摇头:“没用,在城里只吃过韭菜馅的……”

“这也得用上韭菜,要借味儿。”已经有人切好了韭菜末,混着葱花撒进去。

食堂后厨热气蒸腾。

大铁锅里的水已经滚开,白蒙蒙的蒸汽在天花板上结成水珠。

公社找来的妇女们包饺子的手法都很利落,拇指一捏就是一个胖乎乎的元宝,整整齐齐码在盖帘上,像列队的士兵。

看看时间点,王振山去把突击队员们给叫了回来。

“下锅喽!”

随着满身灰尘的突击队员们列队来到食堂门口,妇女们忙活起来。

掀开锅盖,一团白雾“呼”地从锅里窜上房梁。

饺子扑通扑通跳进沸水,在锅里打着转儿。

灶膛里柴火凶猛,火苗汹涌地舔着锅底。

外头早就饥肠辘辘的队员们闻到了面香味。

石振涛的喉结上下滚动:“这味儿好,今天终于要过年了。”

众人排队洗手洗脸擦头发,然后按顺序入座吃饭。

第一锅饺子出锅时,整个食堂热闹起来。

钱进送过来两箱白酒。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白胖的饺子躺在搪瓷盆里,皮儿薄得能看见里面隐隐的绿色,边缘捏出的花边像小姑娘的裙褶。

菜籽油和猪肉的香气混着麦蒿特有的清香,勾得人肚子直叫唤。

王振山举起酒杯开席,一番祝酒词说的热情洋溢。

他很高兴。

因为他知道随着自习室的建立,他在县里头可以小小的立个功。

之所以公社里建两个自习室就能在县里立功露脸,主要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在3月份的时候国家下发了政策,支持各街道和各公社等工基层地区办夜校、办学习室、自习室等具有学习性质的建筑单位。

这也是知青们要让公社给支持的理由之一。

但很多公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公社不具备这条件。

本来自店公社也不具备条件,所以昨天王振山才会那么为难,所以其他公社会出现知青**的情况,导致县治安局出面抓人。

王振山说完了让钱进说。

钱进就俩字:

“趁热!”

罗师傅带着妇女们给每人盛了满满一大海碗的水饺。

他们舍不得吃,他们每人只分到几个饺子,然后喝点带着油水的饺子汤泡饼子就满意了。

钱进夹起一个吃。

牙齿刚咬破面皮,滚烫的汁水就滋了出来,烫得他直哈气。

味道很独特,鲜香惊人。

确实是他从没吃过的水饺。

他好奇问王振山:“这是罗师傅调馅儿?”

“对。”王振山笑。

钱进惊讶了:“那他水平够高呀,怎么平时做菜那个样?”

王振山继续笑,笑的有点尴尬:“罗师傅厨艺是不错的,但他平日里过于节俭,舍不得放油舍不得放调料甚至舍不得多用柴火。”

“另外一个,”他咳嗽两声放低声音,“他觉得我们这帮领导干部工作不得力,对人民贡献比志愿军差多了,那么就不能比志愿军吃的好。”

他对于这个逻辑感到无奈。

钱进不予评价。

反正今天水饺很好吃。

即使这几个月跟着小集体企业赚到钱、拿到福利的突击队员们平日里也难以吃到这么好吃的水饺,一个个吃相很是豪迈。

大水饺一口一个,油汁顺着嘴角往外流,再用手背一抹……

钱进还没怎么喝酒,就醉了。

这帮人真是可以的,不但不像一般城里人下乡那样矫情,甚至表现的比农民还要朴实。

他们如此做,倒让王振山等领导干部很高兴。

王振山也用手背抹嘴上的油,衬衣袖口立刻油亮一片。

钱进吃的就斯文了。

他先用筷子戳破饺子皮,让热气散一散,让麦蒿的清香随着热气飘出来。

喝一点漏出来的肉汤,再小心翼翼地咬下半边开吃。

嫩滑的麦蒿裹着肉汁在舌尖打转,菜籽油和猪油的醇香把野菜的涩味化成了鲜甜。

等他这边刚吃上几个水饺,石振涛已经扒完第一碗,正把饺子汤倒进碗里晃荡。

乳白的汤面上浮着油花,他哧溜哧溜喝得满头大汗:“这汤都好喝,又香又鲜,真棒!”

食堂里先是吧唧吧唧的声音,又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溜声。

“再来一锅!”罗师傅又往沸水里倒进一批饺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