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0京中贵女6(2 / 2)

加入书签

左丘梅只觉得话中颓然,沉声道:“说正事罢。”

他归还府中账册给平儿,又从袖中抽出一卷薄册,摊开在黛玉面前。“姑娘肯信我,将府中私账告知于我,那我也不藏拙。照府内每日施粥济药之耗,单靠府中一处粮仓,不必等到开春,怕待到过年都撑不过去。”

他说着指了指账册上密密算列的数据:“前儿仓中常有进账,既有外援,你才有余地做仁善之名。如今人去仓空,再赈一旬,就得空了。到时候百姓来求粥米,姑娘给还是不给?”

“当然是不给,济民救灾本就是官府之事,我不过府中有余,才做此举,便也是为了贾府名声打算。”

黛玉本也有估算,早已经府中用度留了下来,才敢做济民之事,但却不如左丘梅这般精确。

“左先生做过师爷,果真精于算术。”

“不过落魄时混口饭吃。”师爷并非是文人举士的体面之选,但左丘梅这般曾经跌至谷底之人,便是有人将自己曾经的丑事说与大众,他也不会动怒。

到底与国公府那些高门小姐,全然不同。

左丘梅见黛玉已经在看后面的内容,便道:“这便是主子所求新规,如今府中藏百姓、容残贵、设粥棚、开义诊,虽得一时之誉,却非长策。我与姑娘同时佑朝堂早日有主,不至于今日这般万事凋敝。”

黛玉这些话实难与人说,扶持闯王还是忠于旧朝,在士大夫口中事关忠孝礼义,但是对黛玉来说,不过是暖衣饱食。

便是只有经历过遭家不造,才能有此感。

所幸左丘梅也是同道中人。

黛玉读的是圣贤书,可也不是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伪君子。

“府中终有粥米耗尽,人心散去之日。我既开仓济民,便要想着一日闭府自肥时的众口铄金。”

“我依主子所想,新开商号,重改济民之策,若能如此施行,不仅可以保日后贾府免于予取予求,甚至能用主子手中家私获利。”

“你所写改赈为役,以市换粮,以民养势,正合我意。”黛玉眼神微动:“只是这商号,你是怎么想的?”

“……凡府中女眷所开商号,皆登记在府中名下,分别由旧贵之女坐镇掌柜,借此府中便不用再有庇护旧贵之忧了。而主子所想济民之事,可叫百姓应募做活,府中酬以粮食、药资或银钱……”

黛玉已经看完新规,她叫紫鹃取来笔墨纸砚,道:“商号,皆记在府中女户名下,府中择能读书写字、有一技之长者,左右随人择用。商号若有盈余,便分成两份各分其利,半归府里,半归执掌。”

她又沉吟一番,道:“能写会算者归账房,有针黹药理手艺者归作坊。若有能交际应酬、调度人手者,试之于小局,再予大任。”

左丘梅微怔,道:“如此一来,岂不便宜了她们?若有朝一日她人自立门户,主子所授之权反成他人羽翼。不如为她们寻一有力依靠,府中也能收拢人心,联络左右。”

“贾府并非要入商贾,即已得商号分润,又何须在意所属?左先生精于算术,但想必此生也不会入商贾之流吧。”黛玉莞尔一笑:“便是如我嫁得如意郎君,而今在世道如此,又当如何?我所求者,而非低眉顺眼,而是同舟共济之人。她们能自立门户,又何尝不能为我羽翼呢?”

她顿了顿,低声又道:“况且世间女子,若无父兄丈夫可依,终究要靠钱粮自立。你我皆知,衣食自足,方可立命于乱世。”

左丘梅抬头,望着眼前这个单孑独立的女子,不由轻轻叹息:“是我格局小了。姑娘学圣贤之道,行仁义之实,却不落口头文章,实令人钦服。枉费我学圣贤之道,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