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燃烧一号改1w求月票!(2 / 2)
这都成习俗了。
所以在科技行业迷信可能更加严重。
如果你发射一次就失败,就算和你无关,你也许会丢掉未来所有参与的可能性。
不紧张不行啊。
文昌发射场笼罩在薄雾中,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屹立于发射台上的火箭上,反射出金属的光泽。
文昌的控制室里,屏幕的光芒照亮了工程师们的脸庞,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这是第一次林燃不在的发射。
此次他们要进行燃烧一号改的首次进行亚轨道测试,目标是让火箭第一级升空至10公里后安全返回,验证其可回收性能。
b站全程直播,尽管今天是工作日,但直播间依然涌入了大批观众,可回收火箭在此时的华国还是非常稀奇的。
“打卡!”
“燃神不在真的能行吗?”
“不是,燃神不在就没有解说是吧?搞的和SpaceX一样没有解说是吧!你不会以为我真的能看懂吧”
“我缺的解说呢?没解说谁告诉我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啊!”
视频画面就只有火箭,加上今天是工作日的上午,即便如此,直播间人数还是破了百万,网友们自己在直播间都聊的很开心。
“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别和星舰原型机一样**,能不能顺顺利利完成可回收过程!”
星舰正式发射是在2023年,但在2020年就开始有原型机发射测试了,2020年12月的SN8亚轨道飞行12.5公里后**,2021年2月的SN9发射后再返回地面的时候发动机故障坠地**。
燃烧一号改的规模自然不如星舰,但这毕竟也是华国的第一次,直播间的民众还是很紧张的。
李瑞站在控制室中央,目光扫过一排排屏幕,他的衬衫袖子卷起,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尽管空调正全力运转。
他深知,这次测试结果影响不了公司未来发展,但对他个人而言至关重要。
成功将意味着他能向高管序列迈出坚实一步。
“各组报告状态。”李瑞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的寂静。
“推进系统正常,七台YF-102发动机待命。”李斌说道,语气中透着自信。
他站在李瑞身旁,盯着显示发动机参数的屏幕。
他们前不久在静态点火测试中确定了第**发动机的短暂波动问题在可接受范围内,今天他格外关注这台发动机的表现。
“燃料加注完成,液氧和煤油满载,混合比2.6:1。”燃料组的工程师回应。
“格栅鳍和着陆腿系统检查完毕,随时可部署。”年轻的工程师肖章推了推眼镜,声音略带紧张。
作为一名交大航天专业刚毕业的博士,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测试,格栅鳍的控制算法是在林燃指导下,他和团队熬夜优化的成果。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属于林燃的直系师兄,林燃本科就是交大航天学院的,但现在却是林燃指导他。
肖章一开始内心还会有不适应,现在那是没有林燃指导,他反而会慌,在他心目中,教授简直就是哆啦A梦里的万能分析机。
他心中忐忑,担心任何微小的偏差会影响着陆精度。
李瑞点点头,目光转向窗外。
火箭在发射台上巍然屹立,七台YF-102发动机的喷嘴在晨光中闪耀。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倒计时。”
“倒计时开始,T减60秒。”播报员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回荡在控制室。
屏幕上,火箭的实时影像和数据流开始同步更新。
团队成员屏住呼吸,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T减10,9,8……”播报员的声音平稳而清晰。
肖章紧盯着格栅鳍的控制面板,心跳加速。
屏幕上就是格栅鳍的算法,他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上,他在脑海中反复检查算法,祈祷一切顺利。
“5,4,3,2,1??点火!”播报员喊道。
七台YF-102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焰从喷嘴喷涌而出,巨大的轰鸣声震撼着控制室。
屏幕显示总推力迅速攀升至5845千牛,火箭缓缓离开发射台,冲破薄雾,直刺天空。
“火箭已离塔!”控制员高声报告。
李瑞的目光锁定在主屏幕上,推力曲线平稳,七台发动机协同工作,推力分布均匀。
“推力矢量控制正常,所有发动机参数在预期范围内。”李斌低声说,嘴角微微上扬。
“高度2公里,速度200米/秒。”控制员继续报告。
火箭继续攀升,穿过云层,速度逐渐增加。
控制室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监控着火箭的每一个动作。
“高度5公里,速度500米/秒,接近最大动态压力。”控制员的声音略带紧迫。
“通过MaxQ。”李斌确认,松了一口气。
最大动态压力是火箭结构承受的最大考验,顺利通过意味着设计可靠。
“高度10公里,速度1.2公里/秒,准备第一级分离。”控制员的声音响亮而清晰。
李瑞紧握拳头,内心既期待又紧张。
这是关键时刻,第一级的分离和返回将决定测试的成败。
“执行分离。”他下令。
“第一级关闭,分离确认!”控制员报告。
屏幕显示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离,第二级继续上升,但这次测试的重点是第一级的返回,第二级仅携带模拟载荷,任务是验证分离机制。
“第一级达到顶点,开始下降。”控制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
“格栅鳍展开!”肖章喊道,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操作。
屏幕显示格栅鳍从折叠状态展开,调整角度以应对横风。
肖章紧盯着控制数据,格栅鳍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算法正在实时调整火箭的姿态。
“格栅鳍响应正常,调整风切变。”肖章的声音中透着专注。
他的心跳几乎与数据刷新同步,他知道,格栅鳍的精确控制是着陆成功的关键。
“高度5公里,速度800米/秒。”控制员继续报告。
李瑞的目光在屏幕间切换,推力、压力、温度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他低声对李斌说:“特别注意第**发动机,上次静态测试有波动。”
“明白。”李斌回应,眼睛紧盯着发动机数据。第**发动机的推力曲线平稳,没有异常迹象。
“高度1公里,速度300米/秒,准备着陆烧结。”控制员的声音提高了音量。
“启动着陆烧结,使用第一和第七号发动机,节流阀调至70%。”李斌下令。
YF-102发动机的节流能力允许精确控制推力,两台发动机足以减缓下降速度,确保软着陆。
“着陆烧结开始!”控制员喊道。
屏幕显示两台发动机点火,火焰再次喷出,火箭速度迅速下降。
“高度500米,速度100米/秒。”控制员的声音几乎被控制室的紧张气氛淹没。
“格栅鳍调整至最大控制角。”肖章报告,汗水从额头滑落。
他的算法正在应对一阵突如其来的侧风,格栅鳍迅速调整,确保火箭保持垂直,不过好在侧风属于最常见的突发状况,他们的算法肯定得把这种情况考虑到。
“高度100米,50米,10米……”控制员的声音越来越急促。
李瑞屏住呼吸,双手紧握在控制台边缘。
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团队的努力、自己之前所在民营航天机构的倒闭、阿波罗科技过去所创造的登月奇迹。
“着陆!”控制员喊道。
屏幕显示第一级稳稳落在发射台中央,着陆腿牢牢支撑住火箭。
控制室沉默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肖章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笑容。
“着陆成功!火箭稳定!”播报员确认。
李瑞笑道“检查着陆精度和结构状态。”
他表面冷静试图掩盖内心的激动。
“着陆精度在目标点37厘米以内!”王磊,数据分析师,兴奋地报告。
他调出着陆数据,显示火箭几乎完美落在预定位置。
“发动机状态呢?”李瑞追问。
“所有发动机正常运行,无异常波动。第**发动机表现稳定。”李斌回答,语气中带着骄傲。
李瑞点点头,转向团队:“干得好,但这只是开始,准备现场检查,我这就向教授报告!”
发射场被太阳染成金色。
李斌带领一小队工程师走向着陆的火箭第一级。
火箭屹立在发射台上,表面有些许烧痕,但整体结构完好。
着陆腿稳稳支撑着火箭,格栅鳍仍保持展开状态,显示出它们在降落中的出色表现。
肖章小心翼翼地检查格栅鳍,发现一侧有轻微烧蚀,但仍在设计容差内。
“格栅鳍承受了风切变,表现超出预期。”他低声说,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
李斌蹲下检查发动机喷嘴,发现一些热保护涂层剥落,但无结构性损伤。
“发动机状态良好,可以翻新后重复使用。”他笑着说道。
b站直播间里当回到地球结构完好、表面有燃烧痕迹的燃烧一号改出现在视频画面中的时候,弹幕瞬间**,大家等在直播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