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余波影响(1 / 2)
升龙战机首飞掀起的波澜,远未平息。
最感到坐立不安的,莫过于大洋彼岸的鹰酱。
在他们位于兰利的情报总部和遍布全球的技术分析中心,无数顶尖专家正对着“升龙”战机有限的公开影像资料,进行着不分昼夜的分析。
“它的机身材料非常特殊。”
一位材料学专家指着屏幕上放大的“升龙”机翼细节,
“从光泽和质感判断,绝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航空铝合金或钛合金,它的强度和耐热性可能远超我们的水平。
你们看这里,高速飞行时机翼前缘的气动加热效应,几乎没有造成明显的材料性能衰减迹象。”
“同意!”另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接过话头。
“它的翼身融合设计,以及可调节的DSI进气道,非常激进,也极具效率。
特别是它在进行那些超常规机动时,机体结构承受的过载必定极大,如果没有超高强度的结构材料支撑,根本不可能完成。”
“还有它的发动机,”一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权威眉头紧锁,
“我们监测到的尾焰温度和推力特征,与我们掌握的炎黄国现有发动机型号完全不符。
这是一种全新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而且很可能具备了先进的矢量推力技术。否则,无法解释它那恐怖的机动性。”
“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它的航电系统和隐身性能。”
负责电子战和雷达技术的专家,揉着太阳穴,一脸疲惫。
“从它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部署在周边的多个远程预警雷达,几乎都未能稳定捕捉到它的信号。
这说明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可能已经达到了0.01平方米甚至更低的水平。这对于一款重型战斗机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分析得越深入,专家们心中的困惑和震惊就越强烈。
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炎黄国轻松跨越了。
“根据目前汇总的数据分析,炎黄国的‘升龙’战机,在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视距打击以及隐身突防等关键性能指标上,
均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越了我们现役最先进的Y-22和Y-35。这意味着,我们在第五代战斗机领域的技术代差优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