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章 挑衅(1 / 2)

加入书签

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吓坏了,“妈!”玉强禁不住一声惊叫,他赶紧举起马灯在水面上寻找,只见母亲在水中使劲地扑腾、挣扎,赵叔立即脱了棉衣跳下水,向母亲游去……

由于水深,赵叔穿着棉裤,在水中动作迟缓,眼见母亲扑腾的频率和幅度越来越小,玉强在岸上使劲地喊:“妈,妈,我来救你!”,说着把马灯交给二婶就要朝下跳。

庆英急忙抱住玉强,道:“别添乱,你赵叔马上就过去了。”就在母亲扑腾的动作即将消失的瞬间,赵叔及时赶到,双手托起母亲,最终把她抱上岸边,又用手使劲拍着她的后背,吐出好多水来。

玉强突然听到母亲发出一个微弱的声音:“孩子、孩子......”接生婆也听见了,急忙跑过来,发现彩云两腿中间有个小东西,手一摸肉乎乎的,她知道孩子出生了,她提起孩子两条腿倒立,连续拍打婴儿。

“哇、哇......”

婴儿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这动人的声音在彩云的耳边盘旋着,彩云问:“是男孩吗?”

接生婆用剪刀剪断婴儿的脐带,做简单包扎处理后,抱到彩云面前,借助马灯的亮光,彩云看清楚了,笑了......

彩云又为老陈家生了一个带把的。

玉强将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脱下,裹在母亲身上,接生婆和庆英也将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盖在彩云的身上。赵叔穿着湿淋淋的棉裤将彩云送回家,才回去换衣服。

玉兰和玉翠已经睡着了,母亲的被子掉入水中已湿透,玉强将熟睡的两个妹妹喊醒,把被褥拿到床上给母亲用。

睡得迷迷糊糊的玉兰知道母亲回来了,而且生了个小弟弟,一下子来了精神,穿上衣服就跑来看望母亲和小弟弟,只有玉翠,醒来没一会又睡着了。

“别折腾她了,去我那里睡吧。”庆英说着抱起玉翠走了。

接生婆让玉兰烧点热水给母亲擦擦身子,这时玉兰才想起来摸了摸母亲的身体,发现母亲身上都是凉的,头发也是湿的,哥哥告诉她母亲落水的情况,玉兰紧紧搂住母亲:“妈,你没事吧?”

“没事,好孩子,看看你的小弟弟。”

玉兰看见小弟弟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天已放亮,接生婆仔细察看了婴儿和彩云的情况后,要和彩云告别。

彩云为了表示感谢,让玉强把悬挂在屋梁上的一刀咸肉和家中仅有的十六个鸡蛋全部送给接生婆。

接生婆跟玉强说,你妈这次遭罪了,这些东西留给你妈补补身子。在彩云的再三恳求下,她只拿了几个鸡蛋就走了。

接生婆走后不久,彩云听见有人敲门,便问了一声:“谁啊?”

“我,玉强的老师。”

“请进!”彩云知道他是本村小学的杨老师,玉强去上学还不到一年,她不清楚杨老师找她有什么事。

杨老师推门进来,彩云道:“杨老师,请坐。”

“怎么还没起床啊?我过一会再来吧。”杨老师见彩云坐在被窝里,转身便想走。

“没关系,我在坐月子,找我有事吗?”

“玉强昨天没去上课,我来问问情况。”

“昨天我难产,是他在照顾我,怎么?他没请假?”

“没有,玉强呢?”

“天晴了,我让他们打猪菜去了,一会回来就去上学。”

“前天我刚批评了他,怕他闹情绪,过来看看。”

“他又惹事了?”

“他用弹弓打中的一个麻雀正好落在学校房顶上,他让同学们摞了好几个凳子爬上去,把房子踩了个大窟窿,还差点摔下来,多危险啊!”杨老师说。

“这孩子太淘气,回来我得好好教训他。”

“让他注意就行了,特别是那个弹弓,千万别伤了人。”

“以后我不让他用了。”

“那就好,我走了,你保重身体!”

“谢谢您!杨老师。”

杨老师刚走到大门口,就停了下来,指着大门问彩云:“你们家大门上雕刻的这匹马有什么说法吗?”

彩云道:“这都是老人迷信的想法,当年我们结婚时,老人说,穷了几辈子了,早就盼望能过上好日子,可一直没能实现,现在娶到一个属马的媳妇,希望马到成功!所以在大门上雕刻了这匹马。”

“老人的想法挺有意思,期待你能改变老陈家的命运。”

“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结婚都好几年了,现在还是照样穷。”

“这很正常,因为老人把马刻在门上,门里面放个马,正好是个闯字,说明你要成功还有一个前提,就是‘闯’。”

“您不愧是老师,还真没人想到这个,不过,我一个女人家能闯出什么名堂来?”

“闯,并非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只要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你想要的生活,这就是闯。”

“您说得真好,我喜欢这个‘闯’。”

“祝你马到成功!”

“谢谢!”

玉强的爷爷奶奶都是因伤病去世的,为了治疗,家中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

玉强出生后,穿的衣服都是捡别人家孩子剩下来的旧衣服,这些旧衣服始终没舍得扔,补了又补,后来又传给老二和老三。

别人家孩子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彩云这几个孩子的衣服,基本上都跳过新的经历。

就连彩云自己穿的衣服也是堆满了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补丁。

家中五口人一直睡一张床,临产前,彩云怕把家中唯一的褥子弄脏了,撤下后铺上稻草垫在身下,将这褥子留给睡在地上的孩子们用。彩云又向庆英哀求,借来一床被子,解决了孩子们睡觉的问题。

尽管如此,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们都很懂事、孝顺。

晚上,玉兰做好红薯稀饭后,又切了几片薄薄的咸肉片,用小锅给母亲做了一碗面疙瘩。

“妈,快吃吧,这是专门给您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