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章 朱元璋的立场(1 / 2)

加入书签

奉天殿内外,洪武十三年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块!

勋贵们死死盯着自己的靴尖,武将们喉结滚动,强咽口水,文官们面无人色,后背的冷汗已将朝服紧紧贴在皮肤上,冰凉一片。

方才讨论安南倭寇时的贪婪热切,此刻被一种深入骨髓的、物伤其类的恐惧彻底取代。

迁都!天罚!罪己!诏狱!流言!这些字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令人窒息的大网。每一个画面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洪武朝曾有或可能发生的恐怖。

谁敢出声?谁敢置评?

质疑迁都?龙椅上那位,对“天子守国门”的魄力,未必不欣赏!

质疑天人感应?质疑天罚?那更是找死!洪武爷笃信天人感应,甚于笃信自己的刀!

整个广场,如同被投入了最深的冰窖,死寂得能听到彼此擂鼓般的心跳。唯有那高高在上的龙椅方向,传来一下,又一下,极其轻微却沉重得如同丧钟的叩击声。

“笃……”

“笃……”

朱元璋的手指,在冰冷的紫檀木扶手上,缓慢、稳定、无声地敲击着。每一次落下,都像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群臣紧绷欲裂的神经之上。那声音,是暴风雨来临前,最恐怖的宁静。

天幕上,那象征着帝国无上权威的三大殿废墟依旧冒着缕缕青烟,焦黑的断壁残垣在灰暗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刺目。

就在洪武君臣被这无声的毁灭与朝堂的血腥双重威压碾得喘不过气时,那熟悉而带着点戏谑腔调的解说音再次响起,如同一个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旁观者,开始条分缕析这场焚天之灾的种种可能:

“各位看官,这煌煌三大殿,新落成不过百日,何以一朝尽付祝融?是天怒?是人怨?还是……另有隐情?且容咱这‘走近科学’,为您拨开历史的迷雾,探一探这灰烬里的玄机!”

画面随之切换,风格陡然变得如同后世纪录片般“理性”:

【可能性一:天雷勾地火(官方钦定版)】

画面重现那撕裂夜空的恐怖紫电,特写奉天殿最高处那被劈得焦黑扭曲的鸱吻神兽。

镜头拉近,模拟电流通过金属鸱吻导入下方巨大的金丝楠木梁柱内部。

旁白抑扬顿挫:“看!巍峨新殿,鸱吻高耸入云,岂非天然引雷针?再看这梁柱!百年金丝楠,木质紧密,富含天然油脂,遇高温……啧啧,简直就是老天爷量身定做的巨型火炬!天雷一点,地火自燃,物理现象,合情合理!此乃‘官方认证’之天灾!”

【可能性二:湿木藏‘爆’雷(建材隐患说)】

画面深入尚未焚毁的偏殿梁柱内部微观世界。

木材纹理间,细小水珠在电镜下晶莹闪烁,缓慢渗出粘稠的树脂。模拟高温环境,水珠汽化膨胀,树脂液化滴落……

“工期紧,任务重!如此巨木,阴干时间可曾足够?内部湿气遇雷火高温,蒸汽膨胀无处宣泄——砰!内部炸裂!高温树脂四溅引燃!此乃‘内鬼作祟’,非战之罪也!”

【可能性三:怨气凝‘阴’火(工匠诅咒流言)】

画面色调变得阴郁。深夜的工匠营棚,油灯如豆。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匠人,面容枯槁,眼神麻木绝望,布满老茧和鞭痕的手,颤抖着将一种混合了油脂和硫磺粉末的黑色粘稠物,偷偷涂抹在一根即将封顶的梁柱榫卯深处……

旁白压低,带着神秘感:“百万役夫,血泪成河。监工鞭影,如狼似虎。积怨成戾气,戾气化无形之火?秘传引火之术,埋祸于栋梁之间?此乃野史巷议,不足为凭,却……细思极恐啊!”

【可能性四:宦海燃‘暗’焰(权力倾轧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