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三(1 / 2)

加入书签

“罢了,下次吧。”姬檀眉眼间满是倦怠。今日一连发生了许多事,他实在没这个心情再去应付顾熹之。

“好。那奴婢就说殿下政务繁忙,去回了探花郎。”小印子赶忙将功折罪。

“嗯。”姬檀点头。

转身回去书房,他的背影消失在原地的光和影之下。

与此同时,东宫别院。

顾熹之在得到下人的回复后并没有太感意外,太子殿下日理万机,能百忙之中拨冗救他性命已是不易,哪还有时间再来看他。

是他心急了,一听母亲说完来龙去脉就亟不可待地想要感谢太子殿下,反而失了分寸礼数,顾熹之不由得为之懊恼。

自他知道所有事情以后,心潮澎湃难以遏制,对这位不过仅一面之缘的太子殿下好奇心和好感都达到了空前强烈的地步,险些忘了自己现在的处境。

连床榻都下不了,何其狼狈,又怎能见那样天潢贵胄的贵人。

太子殿下没来,其实是好事。

等他身体好些,或者,至少能为殿下尽心效力的时候再见不迟。

起码,那个时候他的姿态能好看一些。

顾熹之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书看不进,去翰林院上任当值的时间也推迟了三个月。听母亲说,太子殿下一切都替他安排妥当了,他只管安心养伤便是。

因此种种,顾熹之心情愈发难以平静。

他又忍不住唤来母亲,想听她再说一说这位难能可贵的太子殿下。

即使母亲所知的也不多,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再说也不过是周而复始,顾熹之也还是想听,甚至乐此不彼。

沈玉兰谈起亲生儿子,那叫一个眉飞色舞沉浸其中。

一个想听,一个乐于说,一时间气氛分外融洽,时间飞逝。

顾熹之就这样,一字不落、认真而又专注地反复听她讲述,藉以度过这痛乏而又无能为力下榻的整一月时光。

却说姬檀起先推说政务繁忙不过是为了打发顾熹之,不愿见他,现下确是真的忙碌起来了。

原因无他,顾熹之招惹的事端远没有结束。

姬檀为留下他而彻底得罪高府台的代价很快到来了。

高府台心里始终惦记着顾熹之所掌握的把柄,并把太子执意不肯交人的行为划为一体。倘若只有个顾熹之,他倒无需担心,可若是顾熹之背后站着的人是太子,那性质就大不一样了。

高府台终日悬心吊胆,夜不能寐,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

在太子揭发他之前,联合礼部侍郎以及御史台交好的官员,先行参姬檀一本。

还真让他们找着了理由,并捅到皇帝跟前。

自今年年后起,姬檀就奉皇帝旨意,在东南沿海一带州郡负责推行桑苗种植一策,这是皇帝交予他拓展海上丝绸贸易、充盈国库的重大任务。

兹事体大,其中参与官员与国帑耗资不计其数,除了姬檀,再无合身份地位能力的人可堪大任。

这本该是一桩双赢的策略,却使得皇帝对姬檀忌惮颇深。

没有任何一个正值春秋鼎盛的皇帝会喜欢年轻有为、手段铁腕的继承人。

姬檀亦不能幸免。

他被册立为太子的时间太早,又过早地展示出出色不俗的政治能力,皇帝唯恐他独大,只拨了原本应该参与的一半官员给他。即使是这样,姬檀也不能够出错,否则便表示他没有身为太子该兼具的能力。

姬檀委实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毫无退路可言。

高府台他们正是掐准了这一点,趁机参他。

这件事若说没有皇帝的纵容准许,姬檀是决计不信的。

被参的事故往年也常有发生,春汛冲毁堤坝,淹了沿海郡下两个就近的小县良田,姬檀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及时派人跟踪处理,务必保证这两县的百姓吃食不受影响。

并设法促进两县百姓利用被淹良田,率先改种桑苗,为他县做为标杆。

只这一切还未顺利实行,就先被高府台打断了。

一大早上,姬檀被皇帝叫进御书房,不由分说厉声斥责了一通,皇帝听都不听姬檀解释地直接给他安上一个疏忽大意、维护堤坝不力的罪名,一挥手定音,叫他回去闭门思过,好好反省。

这不啻于在姬檀脸上狠狠扇了一耳光。

太子惹得皇帝雷霆震怒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朝野内外都在议论这件事,质疑如沸。

东宫大臣和詹事府官员闻讯即刻赶了过来,劝慰姬檀不要心灰意冷,需以长远为计,徐徐图之。

姬檀不置可否地应下,从容以对,将一众东宫门党看得一愣。

倒不是他们不盼着姬檀好,而实在是,姬檀的反应太过于平静了。

平静地,教人惴惴不安。

几位官员面面相觑一眼,都唯恐姬檀把情绪积在心里,闷出心病,登时深感担忧地宽慰了姬檀好一阵,直到无话可说方才告退,临走前还不放心地望了姬檀一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