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宝应寺(2 / 2)
没想到在经过一处高楼时突然就引起来一阵喧哗,楼上有几个戴着帷帽的少女对着他们喊了几声,“黑马上背弓那郎君,可曾婚配了?”
钟令吓了一跳,赶紧将背上的弓扔给薛度拿着。
薛度大笑道:“放心好了,人家也就是随口一喊,惦记不上你。”
没想到下一刻他就被打了脸,“郎君莫怕,我家娘子年方十六,如今正在择婿,瞧见郎君丰神俊朗,故想邀请郎君上楼一叙,我家老爷家财万贯,唯有娘子这一个女儿,你若愿意入赘……”
“不愿不愿!你们别喊了,他早有婚约了。”薛度朝上喊道。
没想到上面只是沉默了一瞬,那个侍女又倚在栏杆上问:“那郎君你可曾婚配了?”
“我也……”
陆学谕骑着马过来将他的话堵了回去,“莫要回话就是了,少生事端,如你们这样的,但凡上了金榜,第一个就被那些土财主捉去做女婿了。”
说罢他又交代了队伍,一行人飞快地驶离了此间。
在济安县的小波折没有影响到学生们赶路的兴致,在客店歇息了一夜过后,启程时众人更加精神抖擞,虽有休息得当的功劳,更多却是因见识了京畿的风光,对京城的期待也更大了几分。
又行四日,一行人到达了上郡三十里外的驿站,至多再花上半日的功夫,便能进入京城了。
时近傍晚,学生们都已饥肠辘辘,又因即将进京而兴奋,见陆学谕竟无意于今日入京,而是要去路过的宝应寺借宿,都小声地议论起来。
陆学谕将议论声一一收进耳中,良久才笑道:“诸君餐风饮露千里而来,路过宝应寺,却未观之,何其惋惜也。”
薛度坐在车中,不免吐槽起来,“唉,这宝应寺什么时候看不得,如今赶紧进城才是正事,学谕如此,真是本末倒置了。”
钟令在马上啃了几个饼子充饥,已经不饿了,因一路上感受到了学谕的负责,当下就为其抱屈:“学谕如此安排自有他的道理。”
话音不高不低,正好落入了学谕的耳中,他和善一笑,也解释起来:“方?方老爷如今正暂住宝应寺中,听说我监学子入京赴试,有心提点几句,已请寺中备好了斋饭,就待诸君了。”
此言一出,学生们立刻就释然了,方?可是学宫的第一批学子,也是学宫出身的第一位进士科的状元,曾官至一方刺史,如今虽已辞官归隐,仍是不少学生崇拜的对象。
钟令一听这名字,想起的却是养正斋中供奉着的那只金笔,就是那支金笔,害得她比存心斋的少读了不知多少书!
在陆学谕的带领下,这庞大的车马队伍很快就到了宝应寺。
学生们看过去,便见寺门候着几人,其中一个正是学谕的贴身随从,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是学谕早就安排了人过来。
其中还有个沙弥,看到他们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