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章 有才的浪子(1 / 2)

加入书签

萧砚舟不慌不忙,连眼神都没闪一下:"'居无求安'。"他顿了顿,又接着背道:"'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周明远眉头一跳,又翻到另一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萧砚舟对答如流,甚至将接下来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都一并背了出来。

堂中响起几声压抑的惊叹。

周明远脸色变了变,突然将《论语》重重合上,转而抽出一本《春秋》:"那老夫再问,'郑伯克段于鄢'中,祭仲是如何劝谏郑庄公的?"

这问题一出,几个学子都变了脸色。这是《春秋》中极为隐晦的一段,即便是书院里的老生也未必能答得周全。

萧砚舟却只是略一沉吟,便朗声道:"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他一字不差地背完这段艰深的古文,又补充道:"此事发生在隐公元年,正是《春秋》开篇第一件大事,足见其警示意义。"

堂中渐渐响起窃窃私语。

周明远脸色越来越难看,突然拍案而起:"背得几句死书算什么?《春秋》微言大义,你可懂得?"

"学生不敢说懂。"萧砚舟从袖中取出一个青布包,恭敬地放在案上,"这是学生平日读《春秋》的笔记,请山长指教。"

周明远狐疑地翻开,只见密密麻麻的批注间,竟有几处指出《左传》与《公羊传》的矛盾之处,论证严谨,引经据典。

"买通哪个穷秀才代笔的?"周明远嘴上虽硬,语气却已不那么确定。

"《荀子》曰:'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萧砚舟直视周明远,"学生昔日确有荒唐,但求学问心,天地可鉴。"

周明远正要反驳,忽听堂外传来一声轻咳。

众人回头,只见白发如雪的陈鸿儒拄着藤杖立在门口,不知已听了多久。

阳光透过他单薄的身躯,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