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5章 尉迟宝琳的疑惑(1 / 2)

加入书签

褚遂良拿着文书,百思不得其解,向房玄龄问道:“这个权万纪没得罪过太子吧?或者说太子同吴王恪私交何时如此深厚了?”

房玄龄道:“不用问那么多,陛下要怎么处置,那就怎么处置。”

贞观朝至今,这还是第一遭,因为大臣上疏**皇子,被要求有司严肃处理。

“这可不是好兆头,这就说明往后,进言不再是无罪了。”

房玄龄听得眉头一皱,纠正褚遂良:“进言一直是无罪的,有罪的是借进言,贬斥他人,踩着他人的骨血往上爬。”

“不错!”岑文本跟着附和:“关于权万纪进言之事,当初张蕴古的案子就是一个例子。张蕴古枉死,就应该追究权万纪的罪责。”

高士廉道:“权万纪一句话,害死一条重臣的性命,陛下没有严厉追究此事,以至于后来更多的人学习权万纪。那于志宁和杜正伦**东宫,难道没有夸大其词的意思?”

阎立本道:“权万纪之前就**过吴王和齐王,那一次陛下手诏申饬,那时太子殿下主政尚书省,将手诏拦下了。劝说陛下应该先遣人调查**事件的真实性,事后证明,齐王游戏享乐是夸大其词,吴王恪肆意践踏民众庄稼,纯属污蔑。当时,就此事只是申饬了权万纪几句,并没有进一步处罚。”

杨师道开口:“太子殿下的意思,这一次倘或跟上一次一样,就要以诬告之罪,追责权万纪。”

房玄龄道:“争执那么多没用,陛下和太子殿下有了明确的指示,且附和朝廷各例规章,那么我们就按照君上的意思,处置此事就是了。权万纪是朝廷命官,追责文书,最后还是要陛下御览。”

皇帝登基初期,广开言路,雅纳谏臣,直言进谏成为大臣们快速上升的一条渠道,一开始确实涌现出一堆有识之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言上疏成了政客钻营的手段。

贞观十年前后,皇帝抬举李泰,东宫就频繁被**,至此已然演变成党派斗争的工具。李泰失势,也涌现了一堆**魏王李泰的言官,不过皇帝并没有采纳。

如今朝中只东宫一家,皇帝偏向太过明显,没个正当理由,谁也不敢**东宫。

东宫维护藩王,权万纪这一遭栽跟头,往后没有事实依据,藩王也是不能随便**的。

物伤其类,众大臣何尝不怕,这群人**不了皇子,又把矛头对准他们?

**皇子,皇帝可以不采纳,采纳了也多是申饬,或者迁个王爵,他们不是皇帝儿子,弄不好丢官去职都是轻的,谁都不想落一个张蕴古的下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