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8章 百变大诗人(2 / 2)

加入书签

“好!好!好啊!”

老编辑突然一拍大腿,连喊了三个好字,把整个编辑部的人都吓了一跳。

他们连手头上的活都不干了,纷纷凑了过来,好奇地围观着陈松的手稿。

老编辑说道:“小伙子,哦不,这位年轻的老师,请问你的本名是什么?有没有笔名?”

关于笔名,陈松早就想好了。

他把“陈”字里面拆出一个“东”字,又从“松”字里面取了一个“木”字,合起来就是“东木”。

“这位编辑大哥,您就别喊我老师了,我可受不起,我本名叫陈松,笔名是东木。”陈松谦虚地说道。

老编辑连忙摆手,激动地说道:“不不不!东木老师,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以你的水平,足以让我尊称一声老师了!我已经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诗集了!”

在文学的圈子里,大部分人都是以笔名互称的,很少有人直呼真名。

虽然自古以来,文坛里总会有那么一小缕歪风邪气,但也有很多人是真正在做学问的,这位老编辑显然就属于这一类人。

他对诗歌的热爱,甚至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才能在诗歌编辑部里一干就是几十年。

他在编辑部里的资历比较老,对于诗歌的学术研究也有一定的水平,所以其他编辑们对他还是比较敬重的。

老编辑站起身,主动朝陈松伸出手:“东木老师,很高兴认识你!我本名叫牟东民,笔名老树,你喊我老树就行。”

跟陈松握过手之后,他就开始激动地说道:“我尤其喜欢你写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直就是绝了!”

“还有这首小诗: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短短的十二个字,就概括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这三个词分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种事物,单独拆开来看,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但是组合在一起,意境却是油然而生,而且将塞北和江南的鲜明对比描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啊!”

“精简,短小,干练,但意境却是栩栩如生般的鲜活,概括得精辟而准确,好诗!真是好诗啊!”

陈松尴尬地问了一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