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朝堂(2 / 2)
“那赵侍郎有何见地?”工部尚书是六部中少有的不与赵倾交好的,老人家一把年纪,被一个小女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驳斥,脸上实在挂不住,阴阳怪气地反问。
赵彦灵看都不看他,只正色对皇帝进言道:“微臣以为,宜因地置宜,上游白马尖河道狭窄、水势汹涌,应拓宽河道;而下游的南陵等地,地势低洼,若不加固堤防,即便河道通畅,大水仍会倒灌。”
“因此在下游,应当加固堤坝、清理淤泥。可效仿前朝李氏父子,以竹笼装填巨石,投入河中截流。”
皇帝饶有兴致:“朕记得你自幼就做九公主的伴读,不曾离开过京城。何以对水患如此了解?”
赵彦灵不卑不亢:“微臣少时读书,熟记《大覃堪舆图》。且微臣胞弟赵彦狄如今任泉州通判,每年盛夏躬亲治水,与臣书信往来,多有涉及。”
“不愧为当年龙虎榜榜眼,”皇帝赞许道:“那针对此事,你拿个主意出来。”
“臣以为,应当从京中派出三队人马,驰援地方。一队去上游疏浚,二队前往下游指导筑堤,三队赴入海口清淤。”
吏部尚书被他的门下抢尽风头,即便与赵倾私交甚笃,此刻亦有些尴尬:“赵侍郎说的太轻巧,如今朝中哪有这么多空闲官员可南下治水?”
赵彦灵面无表情地抢言:“微臣自请领命前往南陵。”
众人目光齐齐投向为人父的赵倾。只见赵倾黑着脸,斜眼看着地上跪伏请命的赵彦灵,气不打一处来。
宋怀弋作壁上观看热闹,不由地轻笑。
太子听见动静,转过身与他对视一眼,嘴角也勾了起来。
殿上帝王故意问:“赵爱卿是中书令家的独女,如何能抗得起治水的担子?”
“陛下,微臣先是陛下的臣子,再是父亲的女儿。”
赵彦灵一句话,让赵倾彻底面上绷不住,上前躬身道:“启禀陛下,赵侍郎太过年轻,才疏学浅,空读一肚子死书,恐难当治水截流大任。”
太子出言道:“中书令大人全全爱女之心人尽皆知。但朝堂之上,您父女二人同为陛下臣子,中书令大人还是不要辜负了赵侍郎一腔忠诚热血才好。”
宋怀弋闻声而动,好整以暇地开口:“赵侍郎巾帼之姿,有勇有谋,可比平呈年间的瑞阳静公主。”
这句话说的微妙,是以引起了臣子们轻微的骚动。
瑞阳静公主虽神兵天降、收复东海,但野心勃勃,做出许多大逆不道之事。她临朝监国掌权数十年,离谋朝篡位仅半步之遥。
皇帝本就忌惮赵家在朝中声望,今日赵倾不仅出言反驳女儿效忠之举,宋世子又将赵彦灵比作瑞阳静公主。
谁知道皇帝会怎么想。
“也罢,”皇帝挥手:“那便由赵侍郎清点十二人南下治水,与工部商定后,明日将名单送到文华殿,赵侍郎就坐镇京中吧。”
赵彦灵面露不虞,领命叩拜时冷眼看向太子。
太子正玩味地笑着瞧她。
工部事宜告一段落,接着就是礼部禀报千秋节的事。
千秋节即皇帝诞辰,介时文武百官进献贺礼、外藩属国朝贡等诸多事项,由礼部尚书一一禀明。
左右不过是些寻常章程,年年都类似,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父皇,儿臣有一提议,”太子忽然上前一步,拱手道:“方才听赵侍郎于水患之事颇有一番见地,深感中书令大人真是教育子女有方,忽而想起,中书令大人的长子赵彦秋,如今正在礼部,任礼部司员外郎。”
“既然中书令大人不愿让女儿南下,让赵侍郎颇有遗憾,那父皇为何不让赵员外主持千秋节事宜?赵家兄妹一心,都是为父皇尽忠之人,如此一来,也能聊以慰藉中书令和赵侍郎报效朝廷之心了。”
赵倾是何等聪明的人精,一听太子这话就知道暗藏玄机。只是他斟酌片刻,深知如今已被太子和那宋世子联手架在了高处。若是不答应,惹皇帝不悦,让言官扣上忤逆、狂悖的帽子,若是答应,只怕后头必有阴招在等着他们。
然而他已硬着头皮拒了皇帝一次,若再拒绝,只怕更让皇帝不满,因此赵倾并没有说话,只等皇帝开口。
皇帝闻言,似是不太在意千秋节事宜由谁主持,倒是对赵彦秋很感兴趣:“赵彦秋何在?”
裴云曜听到这里,握着笏板的手已然收紧。他看见一旁的赵彦秋躬身出列,小步速行至最前方叩首:“微臣礼部司员外郎赵彦秋,参见陛下。”
“起来吧,”皇帝慈爱,对待年轻有为的臣子一向和气,似是调侃道:“朕记得你原本在户部,成婚后自请调离到礼部,是否是新婚燕尔,想要偷懒呢?”
朝堂上下顿时静得落针可闻。
赵彦秋这桩婚事当初就闹得沸沸扬扬。如今更是横插了一个浑身都是流言蜚语的宋世子,满京城都在议论,皇帝却在百官跟前公然提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