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卷 第12章 最困难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1 / 2)

加入书签

龙国,首都,最高科学院,一号秘密会议室。

这里是龙国科技的最高殿堂。

平日里,能坐在这里的,无一不是院士级别的泰山北斗。

而此刻,这个足以容纳三百人的阶梯会议室,却座无虚席。

气氛,压抑得如同深海。

工业部的总工程师,材料学的首席专家,航天科技的领军人物,大气物理的权威学者……

龙国在相关领域所有最顶尖的大脑,在接到最高紧急召集令后。

从全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汇集于此。

李钢部长站在讲台前,他那张素来以沉稳著称的国字脸上,此刻布满了暴风雨般的凝重。

他身后,是科技部的陈静部长,她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

“诸位,情况,我想不用我再赘述。”

李钢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他环视全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震惊与沉重。

“十五天。太阳的衰减曲线,给我们划下了一道死亡的终点线。”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终点线抵达之前,为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争取到至少十二天的缓冲时间!”

“林云顾问的原话是,让蓝星‘保温’得更好一些。”

“我们需要一个方案,一个能够在十五天内执行,并且能有效减缓全球地表温度散失的方案。”

李钢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任务的分量。

这不是修复一个仪器,不是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而是要……干预全球气候!

这是神明才有的伟力!

“我先说一个思路。”

一个头发花白的大气物理学家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

“增强温室效应,最直接的办法——”

“就是向平流层,大规模、持续性地释放超强温室气体,比如六氟化硫或者全氟化碳。”

“它们的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上万倍。”

“只要量足够大,理论上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锁温层’。”

这个方案一出,立刻就有人摇头。

“张院士,理论可行,但时间上来不及。”

陈静部长亲自反驳道。

“我们计算过,要达到足以抵消太阳光度下降的温室效应,需要投放的气体是天文数字。”

“以我们现有的工业产能,十五天内根本生产不出这么多。”

“更关键的是,气体的扩散需要时间。”

“等它们均匀分布在全球平流层,形成有效的‘保温被’,可能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我们等不了那么久!”

第一个方案,被否决。

“如果……从太空想办法呢?”

一名航天工程的总师站了起来,他的眼中闪烁着疯狂的构想。

“我们立刻启动所有长征系列火箭,将库存的所有卫星,全部改装成太阳能反射帆。”

“同时,命令‘天宫’空间站的宇航员,在轨组装巨型反射镜阵列。”

“我们不用加热整个星球。”

“我们只需要将更多的阳光,聚焦反射到我们龙国本土上空,保证我们核心区域的温度!”

这个想法更加大胆,也更加激进!

但李钢部长听完,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声音中透着一股沉重的现实感:

“王总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多少库存卫星?”

“一百颗?两百颗?”

“就算全部发射上去,对于广袤的九州大地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更何况,在轨组装巨型镜面,十五天的时间,恐怕连一块镜片的材料都送不上去。”

“这个方案的工程量,比我们正在建造的地下城,还要浩大十倍!”

第二个方案,再次被否决。

会议室内的气氛,愈发压抑。

所有人都紧锁着眉头,大脑在飞速运转。

他们是龙国最聪明的一群人,是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国之栋梁。

但此刻,在浩瀚的宇宙天灾面前,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角落里,一个负责核能项目的专家犹豫着开口。

“如果我们引爆……引爆我们所有的核武库,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引爆。”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喷发,会将巨量的水蒸气和地心热量带到地表。”

“水蒸气本身就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这或许……能为我们争取一点时间。”

话音未落,整个会议室一片哗然!

“不行!绝对不行!”

陈静部长立刻站了起来,厉声喝止。

“这是自杀!”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引发的全球连锁地震、超级海啸,其破坏力不亚于末日本身!”

“更别提那无法估量的核辐射污染!”

“我们是在拯救文明,不是在毁灭文明!”

第三个方案,以更快的速度,被彻底否定。

绝望,如同瘟疫一般,在会议室里蔓延。

一个个被誉为天才的大脑,此刻却一筹莫展。

时间,就像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过去一秒,剑刃就离他们的脖颈更近一分。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近半数的同胞在第一波天灾中被淘汰吗?

不甘!

所有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不甘的火焰!

他们是龙国的科学家,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绝不允许自己就此认输!

“如果……”

就在这死寂的绝望之中。

一个年轻的,略带一丝颤抖,却异常清晰的声音,从会议室最末排的角落里响了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了过去。

那是一个看起来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胸口的身份牌上写着——

国家气象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