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第39章(2 / 2)

加入书签

朱桓听了若有所思,反问道:"小姨子所言的可是那蔷薇水?"

这反而把吴悦给问住了,难道北宋现在就已经有了这种早期香水?

她只知道香水其实是炼金术的副产品,早在九世纪,阿拉伯学者就在《香水化学与蒸馏之书》中系统记载了蒸馏工艺,包括如何使用铜制蒸馏器从花瓣中提取精华水的方法。

经过朱恒解释,她才知道原来早在南梁时,就有阿拉伯商人通过越南占城朝贡名义来此,向中国进贡蔷薇水。

欧阳修在编纂的《新五代史》中也记载了这段历史:“占城,在西南海上……显德五年,其国王因德漫遣使者莆诃散来,贡猛火油八十四瓶、蔷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贝多叶书之,以香木为函……蔷薇水,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虽敝而香不灭。”

而北宋时期,通过泉州、广州等港口与阿拉伯帝国(大食)及东南亚中转站(如占城、三佛齐)的贸易更加频繁。阿拉伯商人将蔷薇水、香料、琉璃瓶等商品运至中国,换取丝绸、瓷器等物。

“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有蔷薇水,也有玻璃瓶,但是都藏于禁中?”吴悦愕然,这种工艺束之高阁,有何意义?为什么不拿出来让民间研究。也省得耗费巨资去和大食商人购买。

其实,或许她有所不知,蒸馏技术其实此时已见端倪。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就记载了蒸馏器的使用,但主要用于提取花露或药物。元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寒冷地区,需高浓度酒御寒,已经将蒸馏酒引入中原。

但是还是那句话,蛮夷之物不被中原士人阶层所喜。并且由于粮食产量有限,蒸馏酒需消耗更多粮食。是以历史上并未出现以香水替代香料、高度酒取代低度发酵酒的变革。这就导致她一直以为直到近现代,中国才引进了蒸馏技术。

“宫外也有少量流出,但是都是官家赏赐给两宫太后母家、曹皇后母家及张淑媛母家之物。不过我们朱家是皇商,是以我曾随父亲研究过宫藏蔷薇水。也私下尝试过蒸馏,但是香气寡淡,很快就挥发掉了。”朱恒曾经试过以素馨、茉莉等替代原料,然而终不及进贡蔷薇水馥郁持久。

吴悦恍然大悟,因为大食所贡的蔷薇水采用的是突厥蔷薇(大马士革玫瑰),其品种本就香气浓烈,这就是原料差异所致。

“不如试试味道浓郁的,并且产量高、易获取的植物,比如艾草?”蒸馏工艺的重点就是“屡采屡蒸”,才能确保香气浓郁。

艾草作为常用药材在北宋广泛分布,官方编纂的《太平圣惠方》(992年)收录大量以艾草为主药的方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妇科疾病(如安胎止血)、疮疡等症。其实艾草是中国本土的植物,早在《诗经》里就有描述"彼采艾兮"的句子,战国时期孟子也提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当时就已经习惯将艾草入药。

而在后世,艾草还在河南大范围种植,供应全国85%的原料需求,艾灸治疗的用具、艾草主题美食到处可见。她还常备艾草精油,用于缓解痘痘、红肿及过敏症状。

朱恒颔首沉吟,亦有所思。他领悟妻妹的意思,需要选择花朵密集、香气浓烈或枝叶易得的植物,比如桂花、柑橘皮。而他之前所购的进口香料(如乳香、沉香)虽然香味浓郁,但是成本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