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8第18章(2 / 2)

加入书签

当年刘耘娘生下吴悦,整个坐月子期间都是她亲自照料,就发现这孩子打小就不像寻常婴孩,不哭不闹,饿了只轻轻哼唧,睡前必定要排便,夜里也从不需要人起夜照管。

且不喜被人触碰,稍有接触便哭闹或闪躲,直到一岁能开口说话,才渐渐愿意与人亲近。

吴悦在厅中侃侃而谈后便想溜之大吉,临走前不忘找补一句,振振有词道,这是在老家时,和邻家小娘子玩市井游戏,用石子当钱,每次她都大赢!

厅堂静默片刻,吴父这才开口:“半月后便是悦儿的生辰,我打算带全家去城外玉仙观祈福。”

他此刻担心幼女聪慧过人,恐有早夭之相,感觉需要求神保佑一二。

刘耘娘亦点头称是,心想着刚好借此机会全家出门,游览郊野风光。

吴悦放了一招大的,便脚底抹油溜了。

之后,她依旧保持着规律的生活节奏,上午去学堂读书,下午在家为美食而奋斗。

已成功琢磨出奶酪的做法,给自己弄了一小袋。要知道,家中两天才能吃上一回羊肉,因杀牛触犯律法,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牛肉,这奶酪便成了她补充蛋白质、脂肪和钙质的宝贝。时不时掰两块嚼嚼,权当给身体“加餐”。

她的下一步计划是研究糍粑。虽说北宋已有糍糕(如南城最大的糕点店便售卖糯米粉蒸制的花糕、糖糕),但油炸糍粑却未见踪影。

后世常用烟点更高的植物油炸糍粑,不过在湖南、江西等地,仍保留着用猪油炸的传统。

炸好的糍粑外脆内软,淋上糖酱、撒满黄豆粉,便是她前世在湘菜馆、火锅店必点的小吃。若将软糯的糍粑块铺在红豆沙、绿豆沙或鲜奶上,再配上水果、坚果碎与糖浆,更是色彩缤纷、口感丰富,既美观又饱腹感极强。

她打算先在东京城推广糍粑,让普通百姓熟悉其食用方式,再逐步辐射到京城十万禁军,减少士兵对新食物的抵触,为日后将糍粑纳入军粮体系打下基础。这与她推广酸奶、黄油制品的思路如出一辙??不能直接强调营养价值或否定传统中原饮食观念,而需从“美味可口、造型精美,符合东京城作为都城的饮食风尚”入手。

纵观历史,中国的技术停滞并非源于智力缺陷,而是文化心态制约所致,也就是中原文明长期存在的“自我崇高”倾向。

中国虽最早发明火药,但长期将其用于节庆烟火与低效火器,士大夫阶层普遍视火器为“奇技淫巧”,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的抵制,导致军事革新滞后。

水力鼓风(水排)、水力纺车(水转大纺车)在宋代已成熟,但主要用于农业与手工业,始终停留于小规模应用,未能像荷兰那样发展出风车群与排水造陆系统。但是早在元代《南村辍耕录》中,就记载民间工匠曾尝试以水力驱动风箱助燃,类似早期蒸汽机原理,但因缺乏理论支持与官方资助,未能突破实验阶段。

中原士大夫素将游牧民族的乳酪、奶茶视作“腥膻之物”。《齐民要术》虽记载制酪之法,却仅限于宫廷对异域美食的猎奇。上行下效之下,普通汉人亦抵触这些“蛮夷之物”,致使乳制品加工技术长期被边缘化。反观元军骑兵,凭乳酪与奶粉得以横行欧亚,而中原地区仍以粟米为主,这种自汉代起便是主要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