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第3章(1 / 2)

加入书签

当她还在法国读书时,教授在课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睡眠与死亡的哲学问题??涉及意识的存在与对死亡的恐惧。人进入深度睡眠后,自主意识会暂时消失,这与死亡的状态存在相似性。每当夜晚入睡时,你是否能确定自己第二天能正常醒来?人类是否每晚都在预演死亡?如果真是如此,死亡还会令人恐惧吗?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尚未到来,而死亡来临时我们已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思绪中沉浸了很久,她每天都在反复思索生与死:自己究竟是困在过去,还是迷失在未来?

十个月后,她被抱着走出屋子,在今生的亲人臂弯里被抱来抱去,又被抱到更远的田间,抱去县衙。她看着田野里农人耕种的模样,看着市井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随着对这个世界的接触日益深入,见过的面孔越来越多,她那颗浮躁的心竟渐渐沉静下来。

这是个动荡的年代。她听着今生的亲娘和阿婆忧心忡忡地谈论着去边防作战的父亲??庆历年间与西夏的战事,这是什么朝代不言而喻。

她穿越了,穿越到一千年前的南阳。巧合的是,一千年后的她同样生在南阳,且与前世同名同姓。熟悉的乡音、相似的风物,都让她倍感亲切。或许,她的到来,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今年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富弼正推动针对官僚体制与军事的庆历新政,这场改革最终因保守派激烈反对而夭折。同年,程颢、程颐兄弟在洛阳创立洛学,其学说经南宋朱熹归纳总结后形成程朱理学??这一思想体系初期强调“格物致知”,后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被扭曲,逐渐异化为压抑人性的工具。

此后二十余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推行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在内的变法,但变法在神宗去世后因新旧党争激化而被逐步废除。

四十年后的宋哲宗元?年间,曾为宋仁宗曹皇后外甥女、后嫁宋英宗为皇后并成为神宗生母的高滔滔(史称“宣仁圣烈皇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援引司马光等保守派大臣,全面废黜新法,史称“元?更化”。

那个在语文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主人公,那位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在宋哲宗元?年间(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面对西夏要求宋朝归还兰州、米脂等堡寨的诉求,竟主张放弃熙河开边以来收复的部分土地,并建议废除神宗朝的对夏主战政策,恢复“岁赐”(也就是每年向西夏输送银、绢、茶等物资)。

他的理由是:宋夏战争源于宋朝“先发兵”,属于“不义之战”;且新占之地多为贫瘠山地,宋军需派驻大量兵力驻守,徒增粮饷负担,主张“固守旧疆”即可。他援引儒家“以德怀远”“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理念,认为军事扩张违背仁政。所谓“恢复岁赐”,本质是以“赏赐”之名行“破财换和平”之实??大宋通过“天朝上国”的礼制性恩赐换取表面尊严,西夏则获得实际经济利益,试图以这种“岁币+互市”的模式维系和平。

司马光因为有资治通鉴背书,对新党政策进行道德层面的全盘否定,甚至包括神宗朝通过河湟开边等军事行动取得的战略成果。

这种“凡新党支持即反对”的极端立场,将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争推向“非黑即白”的恶性循环:旧党执政时,无论新党政策优劣一概废黜;新党复辟后,又对旧党进行无差别清算。

党争的核心从“治国理念之争”异化为“权力博弈”,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逐渐崩塌,忽视了宋夏地缘政治中“弃地示弱”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西夏得寸进尺,边境危机加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