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8章(1 / 2)
丛家两兄弟各自成婚也没分家,衣食住行由丛三老爷夫妇统一安排打理。因丛孝每年要去府城干活,不好让年轻小媳妇独自在家过活,否则世人的唾沫星子能淹了垄前边的小河。自丛孝成家,老两口就住在小儿子家东厢房,一来照看孙子孙女,二来避免人说闲话。
丛孝每年拿几两碎银给爹娘,丛五爷长年累月抱着书本苦读,一时倒也相安无事,丛家不惹闲事不说是非,家常过日子。
变故发生在去年春天,丛三老爷的大外孙提议跟小舅舅合伙做生意。
丛娟比幺弟大了不少岁,前头说了两户人家都因病去世,万幸只是口头牵线,亲事不成也没伤到筋骨。后请李老爷子算了副卦,说是不宜远嫁,许了同村王家。
王家本就家境寻常,丛娟嫁过去后生了三儿两女且都成活了,上有双亲老人赡养,下有五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即便是在一个村子,丛娟也镇日忙得不可开交,脚打后脑勺。隔三差五还得拖儿带女回娘家打秋风,丛三老爷少不得接济几个铜板,舍半袋米面瓜果。
丛娟的大儿子王德是个机灵人,一意鼓动农忙在家的小舅舅合伙开杂货铺,“泮水村本就人多,离周边的几个村子也近,杂货铺就开在村口,来往路过的人都能看见。到时从镇上买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绢花手帕等小物件,进的货多了还能压价,这都是妥妥的进账。”
丛孝有些犹豫,家里就是本分的种地农户,没做过甚买进卖出的行当,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一个不慎多少商户人家赔的倾家荡产。
王德却是打定主意,挖空心思地劝说:“小舅舅,那些走家窜户的货郎尚且有赚头,我们这还开了个铺子呢,总不会比他们还差吧。再说了,您一年里有半年在外讨生活,家里孩子一天天大了,外祖父外祖母又上了年纪,您忍心让小舅妈一力承担家事农活?小舅妈怕不是会累出个好歹。”
吞了口唾沫,他继续卖力游说:“有了铺子就不一样,咱们两家合伙出钱,平摊下来本钱就少了,纵使亏了买卖也不怕。您先暂且出去干活,我来守铺子,等铺子赚了钱我们两家一起干,到时您不用出去吃苦受累,小舅妈在家也能安心享福不是?”
最后一条简直说到丛孝的心坎,自个在外吃苦不算什么,就怕爹娘老子媳妇孩儿在家受欺负。五哥那个书呆子不顶用,遇到麻烦连个相帮的人都没有,要是能在老家找到活计安稳度日,谁还愿意去外头受白眼讨生活。
加之丛娟在一旁敲边鼓,说地天花乱坠,怂恿得老两口也动了心思,开口要小儿子为长远打算,丛孝拿出五两银子当做合伙本钱给了外甥。等到秋天农忙回来的时候,距离铺子开张已过了半年。
丛孝一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热板凳,就有听到风声的掌柜找上门,说是他的铺子欠了货款要他结清。丛孝两眼一抹黑,自是不可能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再说钱的事不是小事,没有不弄清楚事情原委就拿钱的道理。
此时正是农忙时节,时间不等人,多耽搁一天稻穗就往下垂一寸,一场暴雨下来一季的收成就泡了汤,交不了赋税不说,人还得饿肚皮。天气又最是多变,人就是在跟老天爷赛跑,抢收最要紧,旁的事可以暂且不提。
等稻谷终于进了仓,丛孝缓了口气,刚想去大姐家走一趟,家里就挤满了要债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