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临危不乱,无懈可击(1 / 2)
“首先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最左侧的女考官开口态度温和。
常规问题目的是观察考生的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
郑仪没有赘述简历而是提炼重点:
“我毕业于江东政法大学师从徐永康教授研究方向是行政法与公共政策。曾参与多个基层法治建设项目对政府运作有一定了解。报考发改委是希望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为江东发展贡献力量。”
简短有力既突出了学术背景又点明了实践经验还表明了自己的报考动机丝毫不拖泥带水。
魏宏皱了皱眉拿起笔在评分表上写了几个字。
“你对江东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怎么看?”
赵处长突然开口问题直切要害。
这是个陷阱题。表面上问的是经济问题实则暗藏派系之争本地保守派希望保护传统产业改革派则主张引入高新科技企业。
郑仪早有准备。
“江东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但面临转型压力。”
他声音仍旧平稳没有因为紧张等情绪引起丝毫的反应。
“我认为转型是必需的但方式需要因地制宜。传统产业不能一刀切淘汰而应该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引进也要审慎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这个回答既没有完全倒向改革派
赵处长眯了眯眼没有继续追问但脸色明显缓和了些。
魏宏冷笑一声突然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地方实际情况有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这个问题直指郑仪的立场是唯上是从还是坚持实际?
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得罪某一方势力。
郑仪面色不变沉稳答道:
“首先我会深入调研明确冲突的具体环节和原因。”
“其次我会整理详细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调整建议。”
“最后如果上级仍然坚持原有决策作为执行者我会在落实过程中尽量优化实施方案减轻不良影响。”
他顿了顿补充道:
“但无论最终决定如何有一件事必须坚持??群众利益不能受损。”
完美的回答。
既表明了尊重上级、按程序办
事的原则,又强调了对实际的重视,最后更是亮出了群众利益这张无可指摘的底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