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巡视钦差(2 / 2)
宋稷苦笑道:“公主,母亲将我禁足,若不是没了办法我也不会来求您,望公主成全。”
公主沉默许久道:“明天晚上,在平康坊。”
“多谢公主。”
送回宋世子,公主惊走了瞌睡,索性让方姑姑点灯看起了赈灾录。
赈灾录上写道:
开元二年,河南道受灾,灾民多达数十万人,抚河南道五十万两纹银,免税三年,下发良种十万斤;
开元三年,河南道修筑河堤,朝廷拨款十万两;
开元五年,河南道堤坝破溃,灾民达五万余,抚河南道纹银二十万两,免税一年,下发良种两万五千斤。
“开元五年赈灾银缩减了?”公主若有所思。
方姑姑在一旁绣帕子,闻言插嘴道:“奴婢曾听母亲说起过,开元五年似乎边境用兵,当时征兵奴婢父亲也在册上,因此母亲记忆深刻。”
“怪不得。”公主明白了,朝廷捉襟见肘之际仍然对河南道进行了抚恤赈灾。
方姑姑见公主看得认真,不由叹气道:“公主小小年纪已经开始操心国家大事,可那宋世子,怎么还如此浑不吝?不怪济宁侯夫人着急。”
许是夜间,公主对方姑姑的言行稍稍宽松些,听见方姑姑如此说也没有制止,只是轻轻翻阅着赈灾录。
方姑姑见不得公主如此劳累便上前道:“公主,不若宋家的事就撩开手吧,宋世子自己立不住,公主再怎么帮他也无用。”
方姑姑放下针线,替公主倒杯茶,“几年前老侯爷在世,公主答应让宋世子当伴读。宋世子原本瞧着玉树临风,不曾想在婚姻大事上如此糊涂。老侯爷过世不足六个月,自己倒为了个姑娘颠三倒四,若不是济宁侯夫人与皇后娘娘沾亲带故,尚书府恐怕根本不会考虑他。”
公主喝了一口茶,平淡地说:“济宁侯府万般不是,唯有一样尚书府就看得上眼:不许纳妾。”
“这......”方姑姑倒是没想到,济宁侯府至今为止确实没传出什么内宅阴私。
“陈家姑娘是尚书府的掌上明珠,多少人等着求娶,为何挑来挑去定不下来?”公主抬起眼皮撩了一眼方姑姑,又翻了一页赈灾录道,“嫁给哪个高官权贵家中,后宅能一片安宁?唯有济宁侯府。”
方姑姑恍然大悟,但转瞬又忧虑道:“公主既知其中关窍,为何还要让宋世子与苏姑娘见面?这不是办了坏事吗?”
公主看不下去了,她将赈灾录丢在桌上,令方姑姑备轿,明日一早去商户女家。
方姑姑不解:“公主您去她家干什么?”
公主道:“宋稷求到我这,想必是真的没法子了。让他们见一面说清楚也好。再说济宁侯夫人不是好相与的,此事若不能从源头解决,苏姑娘没什么好下场,人家一个本分女儿,不该为宋稷的成长受这般罪过。我去劝劝这位姑娘,若能想得开,与宋稷好聚好散,大家皆大欢喜,若不能,也算我与宋稷好友一场,尽了情分。”
一早侍卫李四领着小轿来到宣阳坊,敲开一处院门。
里面出来一位姑娘,姑娘一见到李四便惊住,李四与姑娘说了几句,姑娘咬咬唇道:“贵人请进来吧。”
小院简陋,姑娘父母回避在屋内,唯有姑娘一人。
公主从轿子中下来,四下打量了周围的陈设,最后视线落在这位商户女身上。
她很局促,宋稷的玉佩缀在她胸前,玉佩上的璎珞打得很漂亮。
公主背着手微笑道:“苏姑娘,别来无恙。”
公主与商户女苏云年岁相仿,公主惯常喜欢穿束臂类的衣物,显得高挑飒爽。苏云家中本就做布匹生意,公主身上的衣物无不考究,一看便知是宫中极难得的手艺制作而成。两相对比高下立见,衬得苏云宛如乡野村姑。
商户女苏云站在几步开外,面色不佳,似有羞愧又似恼恨,心思电转之后弯下腰身,深深拜服道:“苏云拜见公主殿下。”
侍卫李四本欲上前扶她,但公主制止,亲自上前扶起她道:“苏姑娘请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