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通牒(2 / 2)

加入书签

林佩道:“人心似海,退一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于染抬起手,指向门外,苦笑起来:“你让我梦中如何向郑兄的亡魂交代?”

不一时,于染带着怀生走了。

林佩坐在原地,听人的脚步声远去,手指揉按着太阳穴凝神。

看情形,他知道于染接着要拜访的就是崇仁里街的陆府。

这是一颗注定要失去的子。

*

次日,林佩去了一趟大理寺。

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三大司法机构都位于皇城以北的后湖湖畔,涉及五品及以上官员卷宗保存在附近地势较高的丰阁之中。

林佩登上石阶。

尧恩指着一扇房门,说关于郑冉的档案在里面。

林佩道:“好,钥匙给我。”

尧恩转过身,对大理寺卿及几名随从说道:“你们先回去,我留在这里陪林相。”

林佩道:“你也回去,我一个人查看档案就够了。”

尧恩怔了一下,旋即摇头,阻拦道:“这样不妥,一人进档案室,万一日后发现卷宗损毁失窃那就说不清楚了,请林相让下官陪你一起进去。”

林佩笑了笑,心中明白尧恩是在保护自己,但这次情况特殊,他宁可一人承担所有责任,也不能让尧恩受牵连。

一声闷响,木门关闭。

林佩举着灯烛,顺着年份找到书架,取下了那本发黄的文簿。

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林佩一字一句看过去,眼眸渐渐湿润。

他映证了心中的猜想,吴晏舟是为保护他才不让他经手此案。

案卷并非完美无瑕,关于械斗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损失钱粮的具体数额,大理寺曾多次出具意见要求复查,可由于特殊原因,刑部还是先结了案,后续才补齐说明材料。

下令结案的人是吴晏舟。

世间万事都有阴阳两面,尤其对于历经十几年党争内耗、表面繁荣而实际空虚的阜国而言,这一头牵起任何一根线都有可能引起另一头地动天摇。

林佩把手放在摊开的文簿之上,深吸口气,把大理寺要求复查的那页揉成团,撕了出去。

这便是他此行的目的。

他要把吴晏舟当时“审案不慎”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朝会即将到来,如果此案注定要被重审,那么他希望自己能保全吴晏舟的晚节。

“恩师,过去你总是护着我,怕我被小人算计,被暗箭射伤。”林佩烧掉纸团,拂去桌边落的灰,“而今我在朝中已站稳脚跟,不再惧怕人言,便轮到我来保护你。”

*

朝会之前,文辉阁的灯火连续亮了三天三夜。

林佩从后湖回来,第一件事便是调出南粮北调的所有资料,沿着运输的路线一个县一个县研究过去,然后圈点标记,拟写草稿,交代温迎准备一批公文备用。

阁中大小官吏都被弄糊涂了。

“南粮北调不是进行的好好的吗?”温迎道,“近两年西域与吐蕃也没有战事发生,为何如此着急准备这些公文?”

林佩道:“备用而已,用不上最好。”

温迎道:“急吗?”

林佩道:“不急,能在天亮之前弄完就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