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第一桶金(1 / 2)
江梨离婚后,父母兄嫂出门都低着头走路,回来对着她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不是念叨就是埋怨。
家里人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这么有本事,谁的话也不听,自己能决定离婚的事,那你离了,就不要来靠家里。
江梨从来不是能受气的人,即使是家里人也不行。
她把供销社售货员的工作卖了五百块,拿着这笔钱,跟姨家的表兄弟跑广州做生意了。
慎州人是改开后,最早走出去,奔向全国各地闯荡的一批人。
苍平县下面乡镇的许多人,从七十年代末起,就已经开始往外跑,有大批人去了天南海北倒腾商品做起买卖。
临水镇二姨家的表哥,是最早走出去的那批人,他闯出去以后,回来带上亲戚兄弟一起出去赚钱,江梨和大姨家的表哥,舅家的表弟一起,跟着他出去闯荡。
她在家里,父母看不惯,知道她要出去,又都死命拦着,江梨父母觉得她好好再找个人嫁了才是正途,出外闯荡是男人的事,她一个女人也跟着出去在外面混,老家这边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这名声就更坏了。
江梨决定了,谁也说不动,她妈不给她看女儿,她就交生活费把女儿托二姨带,义无反顾的去了离家千里的陌生天地。
最开始,她是来往广州和慎江两地倒腾服装、电子表等小商品,比起同乡们半生不熟,手脚并用的普通话,她普通话交流无障碍,语言学习能力也强,去了广州不久,就把广东话说的像模像样,她干过几年售货员,有做买卖经验,眼光又不错,就服装生意这一块,她就赚了不少。
那些一块去广州闯荡的亲戚同乡们,有留在当地支起小摊卖起慎江鱼丸和炒粉干,做起小吃生意的;有脑子尖又能钻研的,回老家拉了一帮能干活的人过来,在广州和各地去接工程,做起了包工头;还有看到商机,把慎江家庭作坊里出来的纽扣、皮带、皮鞋往广州各地销售的。
江梨在此期间,也找到了新的商机。
当时苍平县下面的乡镇,很多人家在六十年代就开始饲养长毛兔,之前都是供销社统一收购,价格受限,一直没发展起来。年初的时候,国家放开兔毛市场交易,开始有私人开办收购站,养殖户也多起来。
江梨打听到广州这边的兔毛价格,发现中间有丰厚的利润空间,她便想签下外贸公司订单。
她花钱置办了一套行头,挎着皮革包,身边带着长相清秀的舅家表弟充当助理,直接上门拜访广州的外贸公司,寻求合作,想拿下兔毛收购订单。
收购的事比江梨想的更容易,这年头做生意其实不难,只要有优质货源,就不愁卖不出去。她与外贸公司谈好收购价后,便一刻也没有耽误,起程回家,组织人手在老家大量收购优质兔毛。
为了筹集垫付收购资金,她把自己这一年多赚的钱全投进去了,还以高额利息,从亲戚朋友手里借贷,几乎是孤注一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