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4殿试(2 / 2)

加入书签

小厮弓着腰:“是。”

郑观澜放下书,站起身。

“去一趟大理寺。”

大理寺被贼人强闯纵火的事情不过一日就传遍了京城。

那可是掌决正刑状的大理寺!

竟然有人敢放火杀人?这是什么人胆子这么大!

当所有人知道被杀死的人包括了徐佩之的时候,风向就变了。

大家又觉得是有人为了报仇才杀了徐佩之。

真是没来由的的揣测。

然而才过了一日,另外一个相似的消息将水搅得更混。

王长沛家被火烧了,下面的仆人都没有事,死的只有王家的主人们,除了几个年纪小的孩子,无一幸免。

而更令人觉得诡异的是,起火那晚,被害的王子迁的乳母就站在门口大笑,说他们害死了王家大郎,和徐佩之一样挨了报应。

在纷扰的流言中,日子终于到了殿试的那一日。

殿试只考策问,而且是口答。

所有进士都在宫门初开的时候被引入了宣政殿。

向皇帝行完礼。

众人站立在原地,等待皇帝的试题。

皇帝先是关心了众人几句才说起了殿试的考题。

考题依旧问得宽泛。

“今天下初定,朕虽寅恭夙夜,然民生凋敝已久。《书》曰,“国家延访人才,惟秉虚衷,能收实效。’兹当授简敷言,对扬伊始。咨尔多士,伫听嘉谋?”

能中进士的都不是什么泛泛之才。

有的从科举入手,有的讲的是如何安定民生,还有的说的是重开西域的丝绸之路……

颜清越这个问题回答还算不错,以律法为切入口,算是少见的观点。

皇帝听完后说道:“你所言‘严明律法,上可正君心,中可清吏治,下可安民生。’这一句最是不错。只是光是这样……朕觉得还不够。朕得再多问你一个实际的问题。”

他像是随手在手边翻出一本奏折看了看。

“这是昨日刑部给朕上的折子。说是有个死刑犯是家中的独子,若是被斩首,家中的老人就无人奉养,希望朕能够因为这个原因免除这个死刑犯的死罪。你怎么看?”

颜清越没有丝毫的犹豫。

“学生不以为然。陛下仁德,自登基以来,对于死刑的判定极其慎重,去年一共也就只有三十四人被判死刑。能被判死刑的人,其德行之低下可见一斑。刑部为何能确定这样的人活着就一定会奉养父母呢?况,世事无常,老人子女早夭,无人奉养之事不算少见。朝廷有养济院可以收容无人奉养的老人。为何一定要为了奉养老人就赦免一个罪大恶极且德行低劣的死刑犯呢?这样做除了扰乱律法,与实际而言,没有任何作用。倘若开此先例,那家中没有近亲者岂不是像是拿了免死金牌?可以随意杀人违律,而不受惩处?”

“此话未免太不近人情!”一个刑部的官员站出来斥责道,“德治为先,怎能坐视老人丧失唯一能奉养自己的独子!”

皇帝没有开口,就是放任为之的意思。

颜清越也知道自己的话定然会得罪刑部。

但是,既然要得罪,就不如得罪个彻底。

“学生见这位官人年纪不小官位也不低,怎么说话办事如此不切实际?若是此人放出后再犯下杀人案?谁来负责?您吗?您凭什么来负责?难道您是神仙能让被害人活过来?”

“你……你这是诡辩!”

面对对方的愤怒的控诉,颜清越老神在在。

“学生不过是切实而论,不像是阁下只会纸上谈兵。若是人人都如同您这样,为了博取直名而扰乱律法,朝廷日后如何明正法典?如何安定社稷?”

太子忍不住点头。

皇帝也在那官员反驳前开口。

“朕倒是觉得颜青说得对。年纪虽小,倒是通达时务,是个实干之人。这件事就按照她所言来办,将那死刑犯的父母接去养济院,让那人安心上路。至于霍侍郎……”他对着刚刚和颜清越争执的官员说道,“朕知道你也是一片好心,只是凡事要多思虑才去做。”

霍侍郎只能暗自咬牙。

“臣谨遵陛下教诲。”

接下来,皇帝又照葫芦画瓢,随手拿着折子问这些进士该如何处理。

都答得不错,却没有一个比颜清越的回答更全面。

殿试结束,进士和级别不高的官员先退下,殿中只剩下了各部的主官。

“状元之位,朕心中已有人选,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何想法?”

大臣们在下面视线交接。

皇帝对着太子招手:“大郎先过来悄悄告诉朕。”

父子二人小声低语。

说出了同一个名字。

二人相视一笑。

皇帝说道:“大郎也属意她?”

“朝廷更需要这种出身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