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1疑窦丛生(1 / 2)

加入书签

正辰宫中,众人议事。

自宣召各部各司主事郎官前来,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时辰。

然而朝政诸事繁多,一事或牵连多部,要共同商议解决,一时片刻也难以停止。

能位列六部主事的臣子,大多已经年迈,长久站立身体必定吃不消。

因而,裴?甚至命人搬了两排凳子,备了些茶点,供这些老臣不时补充补充体力,好接着商谈。

“臣前几日才接到奏报,有人首告吏部审官院正四品少卿李诚,挟以官员任用职权,常年收受朝中大小官吏贿赂。”

朝中文武要职,通常是由三品以上有些资历的官员举荐到裴?这的。

而吏部审官院,则负责五品以下在朝官吏的调动。

根据不同官员的专长、政绩,以及为官的时间长短等,来晋升或调任官职的。

这些官员品级并不高,因而除了调任地方外,朝内调动不必非要获得皇帝批准,由审官院主事审核便可成行。

因此若主事官员心术不正,起了卖官鬻爵的歪心思,不仅会搅乱正常的官员升迁秩序,更会污浊了为官风气。

更重要的是,那些钱财贿赂,通常也是下面官员一级一级搜刮而来的。

从根源上说,是从百姓手中设法夺来的。

是民脂民膏,亦是东晟经济之本。

御史中丞赵?此话一出,吏部尚书一惊,连忙将刚端起的茶盏放下:“竟有此事?”

赵?点头道:“臣不敢欺瞒圣人同殿下,此事原是新调任御史台的侍御史李炎所查,将首告人和奏报呈报到臣这里。”

“臣查看后,暂且请李大人呆在他府上,派了专人看管,又设法调看了这些年他经手的官员任用文书,确有古怪。”

一沓陈旧的文书被王真抱到了裴?面前。

官员任用文书,一式三份,一份发送至任用机构主事,通知准备调入事宜,一份发放给本人以作就任凭证,还有一份则保留在吏部的卷宗馆中,以备核查真伪。

这些文书都盖有吏部的印,落款签名均是李诚,有的边角已经破损,还沾着灰,应该是多年前颁下的任令。

裴?一一翻过,半晌无语。

“圣人且看,这任职之人,有的一路青云,有的升了又降,有的甚至从正六品奉议郎的位置上,无故陡然降到了正八品。”

什么无故,大约是没有给李诚行贿,才被找了个借口降了职。

那沓文书经裴朝查看后,又传阅到了众大臣手中查览。

“我朝官员升迁降职皆有官制,官员无功或无过,不可如此跨级升降的呀。尚书大人,您说呢?”

吏部尚书严正道:“同僚所言不错,跨级升降不合规矩。”

有人赞同:“想来首告之言属实,李诚有渎职卖官的贪腐之嫌。”

又有人道:“不可妄下断论,此事尚未查证,仅凭借这些文书,无口供无脏银,难以定罪,还需进一步细细审查。”

“还审查个啥,将他家产清点一遍,看看有多少不明钱财,再搜寻是否有其他证据,带着赃款和证据讯问,不就有口供了?”

“大人莫急,我也正是这个意思,人赃并获才能按律定罪嘛。”

裴?将手中书札递给儿子,自顾自地吃了一口茶。

裴朝接过一看,是那李诚的卷宗档案。

上面记载着,李诚自调任审官院主事以来,在审官院已近十年。

这十年来,安知他蓄意聚敛了多少钱财。

将职权作为敛财工具,卖官鬻爵,实在可恶。

御史中丞赵?继续道:“关于收受贿赂,任意左右朝廷官员调动一事,是否发往大理寺详查?”

裴?握着茶盖,浅浅刮了刮浮沫:“那是自然,卖官鬻爵者,一律从重处置,即日发送至大理寺。”

“一经查实,按照律法,查抄家产,受贿赃款尽数填入国库。”

裴朝见父亲前后神色无甚改变,不禁多看了一眼。

谁知裴?似是料到他会望过来一般,竟朝儿子笑了笑。

眸中闪过些许狡智。

见裴朝一脸狐疑,裴?抽了半张宣纸,利落地在上面落下遒劲笔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