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地扣菇(2 / 2)
林窈深吸一口气,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自己的肺部都被净化了。
地扣菇多生长在北方,是杨树林下特有的菌种。林窈上次上山的时候,看到林家村后山居然有不少杨树,这才想着上山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捡到地扣菇。
地扣菇学名杨树口蘑,属于口蘑科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口蘑,但是和现代常见的白色口蘑不一样,菌盖呈深褐色,边缘微微上卷①。地扣菇是一种依附于杨树生长的“小坏蛋”,当地扣菇在杨树根部大量生长时,其菌根会抢夺杨树根部的营养,伤害杨树生长②。
地扣菇名字的由来也十分有趣。地扣菇的采摘方式与其他蘑菇不同,通常需要采摘者用手将其从泥土中中挖出来,因此得名“地扣”③。
地扣菇是喜阴暗潮湿的环境,常长在腐叶深厚的地方。因此,只要找到杨树落叶堆积的地方,大概率就能找到它们。
林窈慢慢悠悠地晃到了杨树林,杨树林里的空气比别处更凉几分,呼出的白雾在眼前凝结又消散。地上枯黄的落叶厚厚铺了几层,踩上去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林窈捡了一根树枝,弯着腰,用树枝挑开落叶细细查看。
树根旁一片微微凸起的腐叶引起林窈的注意,她蹲下身,轻轻拨开落叶,果然露出半朵深褐色的菌盖,表面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找到了!
地扣菇的平均身高不高,远远瞧上去像是陷在土里的蘑菇,所以如果只用手挖的话,挖出来的地扣菇根部通常附着大量泥土。
林窈抽出随身携带的小刀,直接切除根部,这样不仅避免了把泥土带到篮子里,还提高了采摘的效率。
有了第一个收获,林窈的动作愈发娴熟。她顺着杨树根系延伸的方向寻找,不多时就收获了满满一篮子外加一箩筐的地扣菇。
林窈直起腰,后腰又酸又胀。脚边的落叶堆里,还能看见不少地扣菌,但竹篮和箩筐实在塞不下了,最下面的蘑菇已经被压得有些变形了。
下次得带更大的筐来!
林窈把箩筐往肩上一扛,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晃了晃,她稳了稳身形,才慢慢往山下走。
林窈今天打算在林家村住一夜,顺便把采回来的地扣菇都处理了。
~
林家村。
刘大壮听说林窈今天要上山采菌子时,原本打算陪她一起去,只是林窈坚持独自前往。她再三保证不会深入深山,且在日落前必定下山。刘大壮拗不过她,便与她约定,若太阳下山后她仍未归来,自己就上山寻她。
林家兄妹今天难得都要回来住,他今日特意留在林家老宅等他们回来,没有去镇上卖货。
刘大壮远远看见林窈背着一大箩筐菌子,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你这是把后山的菌子全都采回来了?快进屋歇着,我给你备着热茶,快去喝一口,驱驱寒。”
刘大壮接过沉甸甸的箩筐,胳膊被压得往下一沉,低头往背篓里瞧了瞧,“阿窈,这山上的菌子可不是都能吃的,有的吃了会死人的。你采的这菌子,看着怪模样的,能吃吗?”
林窈揉着发酸的肩膀跨进门槛,笑着说:“这是地扣菇,立秋后才有的好东西,味道鲜着呢!一会就用它炒五花肉,再炖锅浓汤,保准香得你多吃两碗饭。”
刘大壮虽然没听过说什么地扣菇,但是他对林窈的厨艺已经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林窈说好吃就一定好吃,他提着背篓往水井旁走:“那我去井边打水,好好洗洗这些地扣菇。”
两人分工合作。刘大壮把地扣菇放进木桶,冲刷掉菌子表面的泥土。林窈坐在小板凳上,用小刀削掉贴在腐殖土,这部分的土难以清洗,削了更省事:“大壮哥,烂掉的菌子得挑出来,别混进去了。”
林窈采的地扣菇不少,俩人愣是洗了好一会都没洗完。
处理干净的地扣菇被整齐码在竹筛上沥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