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1准备(1 / 2)

加入书签

张正清从十三岁开始家里给他说亲,就慢慢的明白了姻亲的重要性。

这两年他的亲事一直没定下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想找个能让自己乘风的亲事。

挑挑拣拣两三年,能看上他的人家,他看不上人家,他能看上的人家,人家又看不上他。

都说女孩子的青春不能耽搁,其实男孩子的青春也耽搁不起。

张正清已经准备好,如果今年再定不下合适的亲事,自己只能降低定亲标准,把希望全部放在表哥和表妹身上。

但是今年见到孟玉宁后,张正清觉得自己又多了一条能乘风的路径。

孟玉宁家世清白,家庭和睦、家里的日子也殷实,她长的模样好,性子还大方,如果好好挑拣一番,也能嫁个不错的人家。

因为想着孟玉宁要是嫁的好了,自己就能多一门好姻亲,张正清不止打听了衙门里的各个大小官员的亲眷关系,对县里的乡绅、在外为官的族亲富户,也都打听了一遍。

没打听之前,张正清想的很好,自己帮着孟玉宁找个好人家,她得个好亲事,自己得个好亲戚。

好亲事不止要家境好,男孩子也不能差,要不然自己多的就不是好亲戚,而是一个仇家了!

所以张正清是真的用心打听了,但是打听后的结果却是,那些自己觉得人好、家也好的人家,给孩子说的亲事,也都是冲着对家里有助益的人家去的!

就算没有过多的助益,也多是门当户对,谁家要是结了对自家没什么助益的亲事,必是两家原本就有亲故,现在结亲,也是为了更好的帮扶对方。

孟玉宁确实不错,但是也只限于不错而已,她的家世和她自身,还不足以让那些更高条件的人家低头结亲。

但是今天听到妹妹说起孟玉宁,知道她的香珠批发做成了,张正清脑子里迅速找到了合适的人家。

面对着母亲的询问,张正清还不能和舅舅说话时一样直接,自家父母性子都直爽,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打算,他们又该教育自己不能只想着投机取巧了。

所以张正清就给了父母这样一个理由:“庄三公子和我一个学堂,比我小一岁,他是庄举人的儿子,他家里的事我们学堂里的同窗差不多都知道。”

武氏听完儿子的话,摇头道:“庄家两个大公子,娶的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轮到小儿子,不可能娶个平头百姓人家的姑娘!”

张正清自信一笑:“娘,您又不知道了吧,庄家父子四人都读书,庄举人到现在还没放弃科举,他去京城一趟,消耗的真金白银都够咱们家过几年日子了!

庄家三兄弟一年的读书费用也不少,他们家的产业,别人不知道,咱们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那产业真没外人想的那么多。

听说大公子的夫人,在经营家事上面并不算太精通,二公子的夫人也非特别出色的人物。

三公子读书不如大公子有天赋,也没有充足的家资,您觉得,给二公子娶了一个有官家千金的名头,再无其他助益的妻子后,庄举人还会给三公子选一门那样的亲事么?”

武氏和丈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会’两个字。

张大元想了想,还是摇头:“庄举人如果想给三公子找个家资丰厚的妻子,县里多的是那样的人家,你二伯家的日子只能算殷实,距离家资丰厚还是有段距离的。”

张正清:“爹,家资丰厚,和个人有能力但是家资一般相比,您觉得庄举人会选择哪一个?”

张大元夫妻又对视一眼,突然就觉得,要真这么选,宁宁还真有嫁到举人老爷家里的可能。

这个想法一出现,夫妻俩都精神了,但是孟玉宁的亲事,不是只自己家觉得合适就行,首先需要跟孟卫行说,然后还得对方家里觉得合适,两方都觉得合适,这门亲事才能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