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5府试结束(2 / 2)

加入书签

关书达大人有可能不欣赏,但他只要是欣赏,自己这篇策论必定能上达天听,向燕王汇报。

燕王若是喜欢这个计划,说不得就能提早很多年在燕地开挖坎儿井,让燕地早早成为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屯下更多的米粮。

这样的话,等到日后战火将起,北地也就更有实力。

若是燕王能尽快赢得这场战争,使得战事不要这么焦灼,说不定还能多救几个老百姓的性命。

至于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出现的话,那也没关系。

反正自己现在才十五岁,年纪很幼小,考不上也是正常的事,再等三年以后再次来参加府试也未尝不可。

而且祖洪才还有那么一丝侥幸心理:一般情况下,每个县的案首是不会在府试中落榜的。

大不了就是自己的策论被评为一塌糊涂,但是考官关书达大人看着自己这个考生年龄只有十五岁,那也算了,高抬贵手还是给自己一个合格。

然后让自己抓着府试的尾巴过了这次考试,当上举人,那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祖洪才便充满了干劲。

搏一搏的效果应该会很好,若是博得成功,那自己的前途不可限量,老百姓也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若是博失败了,也能有一个“案首”保底,自己还有可能会在此次府试中举。

亦或者便是不中举也没关系,反正自己今年才十五岁,考不上举人也是正常的。

于是祖洪才便挥笔泼墨,开始写与坎儿井有关的治水策论。

张逸晨拿到这个策论之后,简直是急得抓耳挠腮。

之前写悯农诗他还勉强能从脑袋里抓一些收租之类的知识过来应付。

但是治水这个可怎么办呀?

他完全没有做过,只学过之前有人写的几篇策论而已,一点实践经验没有,也没有很好的研究过如何治水。

于是张逸晨便依着葫芦画瓢,将治水大概应该做的什么表面功夫在策论上写一写。

基本上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但是文章看起来也四平八稳,很符合规范。

这就是之前他岳父周川墨给他突击训练过范文的好处,他是知道这样的策论格式该怎么写的。

祖洪才和张逸晨的草稿都差不多是写到中午的时候就停笔了。

一个因为言之有物,有过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写起来不难,所以半天就打完了草稿。

另一个是因为实在瞎编不出来什么内容了,也只好停笔了。

相同的是,二人在吃过中午饭之后都认认真真的对自己的草稿进行了润色。

二人费尽心思将文章改得符合格式规范,起、承、转、合各个阶段都有名言警句引用,看起来非常的不错。

是的,不仅祖洪才那篇言之有物的策论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