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3第23章(2 / 2)

加入书签

程?语气从容,“试试看,明年五六月便见分晓。”

***

“程娘子,赵八爷过来了。”

赵家村里赵氏一姓为大,赵氏族中有一位族老,是本地乡老,本村的一切事物由他与里正共同主持,如调解纠纷,劝督生产,上情下达等等。余氏喊他赵八爷,六十多岁的年纪,辈分挺高,在本村德高望重。

按理说程?到赵家村后应该去拜见一下的,但一回来就坐月子,实在是没办法。

赵八爷直接上门来见她,程?赔罪表达了自己的惶恐。

余氏把条凳擦了又擦,请赵八爷上座。

赵大爷肃着一张脸打量程?,程?算是他重孙辈的人,在他眼里就是啥也不懂的屁娃娃。

平时在村里甚有威严,赵八爷身上有些气度在,瞧人的眼神让人心里发怵。

“大柱家的,你是跟着大柱种过地的,东家年轻未经事,不懂这里的厉害,你没有告知?”

余氏把热茶放在桌上,抚了抚耳后的发,垂眼道,“典卖前我都说了,东家有自己的主意。”

赵八爷皱着眉头对程?道,“程老板,我都一把岁数的人了,在这里种了一辈子的地,今儿我来跟你说这话,不是倚老卖老,实在是不忍心看你糟蹋这么多粮食。”

程?带着笑道,“您老德高望重,肯指点我,欢喜都来不及,本来也是打算一出月子就去向您讨教农事的。”

“这里的地不出粮,撒下种子去,苗都出不了几根,你要是想回本,还是种苜蓿吧。”

程?点头,“苜蓿好,这里的地不出粮,还得苜蓿养着。”

赵八爷见她这么快就答应了,好像有点无用武之地,咳了一声,站起来要走。

“您老留步,”程?请他再坐下,“您经验丰富,想必您也知道一块土地不能一直种同一种作物,换着种才是养地之道。”

赵八爷脸上呈现出一种“你怎么还不懂”的无奈,“高粱,大豆,水稻,莜麦,藜麦,黍米……正是都试过了才知道这里的地不产粮,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这里只有苜蓿长得好一点,这就是我多年的经验。”

程?拿数据说话,“我朝上等田地的亩产为2石,中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余,下等田地的亩产量为1石,赵家村的田地亩产半石不到,您老说苜蓿长得好,可亩产鲜草不到一石,干后只有二成。”

赵八爷吹胡子瞪眼地看着她,“那还想怎样?地就这么个地!”

“种苜蓿也没办法养活人,不少人家外出谋生,到底故土难离!土地贫瘠,那就改土地,种子不出苗,那就换种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程?看向内院仓房的方向,“不瞒您说,我虽然年纪小,但有奇遇,这些种子是一位农学大家所赠,耐旱碱,在这里种,也能亩产一石。”

亩产一石!

屋外默声观望的村民无不震惊,纷纷低声交谈起来,越来越嘈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