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命运的曾经(2 / 2)
何况如此一来他们夫妻俩就不用再被父母催生什么二胎。这么一想苏江涛瞬间感觉眼前一阵清明。
作为东北人,他们家虽然不是什么重男轻女的家庭,但由于他当年为了自己的"金牌梦",死活不愿意接手家业的关系。
为了梦想,他果断将问题转嫁了自己的下一代。
苏江涛:"爸,不是我说,您和妈身体这么硬朗又不急于这一时,你们想想我那破成绩,与其期待我开窍,倒不如期待一下你们未来的孙子孙女。"
这是苏江涛当初转移矛盾的话术。
苏爷爷和苏奶奶当年虽然知道这只是借口,但他们也没有对苏江涛的话做出否认。
毕竟当时的苏江涛已经拿到省队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夫妻两个也想做那被人厌弃的恶人。
因此当苏锦葵出生后,苏爷爷苏奶奶几乎是把所有的期待放到了孙女的身上。而孙女也确实不负众望地对医生这个行业提起兴趣。
但奈何苏锦葵长大后的兴趣在西医而不在中医。这才让苏爷爷苏奶奶开始有了催生二胎的想法。
一开始苏江涛想都没想便用当初早早在东北大面积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说辞。
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政策不支持。
苏江涛第一反应就是想打着政策的由头,但那个时候的他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他们夫妻两个,全部都是那个年代少见的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加上少数民族,这本来就在计划生育允许的二胎范围以内。
所以后来他们也只能把借口放在女儿青春期,以及高考这类"正事儿"上。
他不想逼女儿,但也知道高考的借口是有时间限制的。
原本苏江涛已经想好,说等到苏锦葵高考结束以后,就再把借口更新成他们夫妻两个的年龄压力。
为了这个借口,他们甚至想过用年纪,以及他们两夫妻当初作为运动员留下的救急作为借口。
却未曾想苏爷爷和苏奶奶直接早早预判了他们的想法,他们在苏锦葵初二,也就是燕京奥运会后,运动员关注度保障的那一年,凭借着家传的中医技术,将自家医馆升级成了当地,乃至全省最具知名度运动员康复疗养院。
苏江涛虽然不满父亲这不给"活路"的行为,但他真的不得不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从中医馆转型成康复医院,不但避开了很多人对中医的偏见,甚至还借着地处长白山,自带疗养温泉的优势,成为了周边城市省份运动员和老年人眼中最值得信赖的"疗养胜地"。
原本苏江涛还想着借由运动员职业病的特殊性来作为借口,但苏爷爷这一剂预防针,直接断了苏爸所有的后路。
苏爸虽然不知道女儿是因为什么突然转了性子,但若这是苏锦葵自己的选择的话,她回老家接班确实是一个能让全家所有人满意的选择。
何况打从苏锦葵上高中起,他们夫妇两个就被调到了京城。
如果这是女儿自己的选择,他们这对从小缺乏陪伴的父母确实没有立场争辩。
苏锦葵就这样回到了长白山。
只不过她没有选择让爷爷奶奶接站,而是独自打车抵达了曾经工作/学习数年的疗养院。
她看着周边明显比记忆中要崭新不少的医院陷入了回忆。
按照原本的时间线,她应该是在高考后考入钱塘江大学的临床医学院,然后在大三升入大四的那年夏天,遇到了前来医院复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