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7出发上路(2 / 2)

加入书签

沈瑶从自个的思绪中回过神,瞥了一眼那布上的颜色:“爹,我听见了,来,下一个。”

沈青山听从女儿的指挥先涮了一遍水,再捣碎下一个,忍不住暗中腹诽。

听见啥啊?他打退堂鼓的话,女儿怕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恐怕脑子里全是杨继宗那小子。

晚间父女俩人和蚕室里的工人们一起回村,在石桥上遇见了蹲守的黄冬生。

“姐,姑父,你们可算回来了,走咱们赶紧回家吃饭。”黄冬生将父女俩的背篓接过来,一手拎一个。

乡亲们在后头和沈青山说话,直称赞姐弟两人关系真好。

现如今沈家的晚饭大多是杨继宗兄妹在操持。

杨继宗虽然又教了几位童生做文章,但时间也更充裕了些,因为这些童生会轮流替他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就算是他指导众人文章的回礼。

所以他回家的时辰比大伙都早。

至于文英,她的绣品早已经完成,只等六月底和生丝一起送给吕掌柜交货。

所以她近些日子在家里除了做蚕丝扇外,就是在厨房给兄长打下手。

饭桌上。

杨继宗给沈瑶夹菜,看着她吃的香,忍不住又给她夹了一块兔肉,还小声询问她的意见,是咸还是淡?

沈瑶吐出骨头,头也不抬的冲着杨继宗竖起大拇指,“你做的我都爱吃。”

这句话哄得杨继宗给她夹完兔子肉,又给夹鱼肉,还细心的给她剃干净鱼刺再送她碗里。

坐在边上的长辈对此等场面早已习惯。

吃完饭,黄冬生就把表姐让他买的铜丝上交,“姐,你们不晓得,这些铜丝花了五两银子,我付银的时候手都在抖,这铜丝到底用来干嘛的啊。”

“做绒花啊,这绒花是以蚕丝为骨,铜丝为脉,经染色、勾条,打尖等数十道工艺制成,寓意荣华富贵,少了铜丝可不行。”

大伙坐在边上听沈瑶说完,立马附和这个绒花的寓意好。

田宝珠更是让沈瑶再复述一遍,她得记下来,到时候去江南也好同客人们介绍。

沈瑶接过铜丝很是满意,拉着文英和宝珠进了房间取出工具,吩咐黄冬生把桌子收拾干净搬到院里,她们要做绒花用。

不等黄冬生抱怨两句,边上的田宝来和杨继宗已经先后将桌子给搬到了院里。

长辈们在院中乘凉闲话吃着泡在井水里镇的冰凉的甜瓜。

杨继宗、田宝来、黄冬生三人则是负责伺候三个小姐妹用瓜果的小厮。

没办法,她们三人想吃又不能弄脏了手,只能让三人将甜瓜切了小块拿竹签子喂,至于这办法,自然是沈瑶想出来的。

黄杏在院子各处点了艾草薰蚊虫,一阵凉风吹过,众人齐叹一声:这样的日子可真舒心。

转瞬间就到了六月底。

天还没亮,田宝来和杨继宗便将整理好的蚕丝、打包好的各种兔皮货物,以及用妆奁匣子盛放的蚕丝扇绒花等行李一并搬入篷车里,摆放整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