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7第六十六章 轮到自己了(2 / 2)

加入书签

沈嫣一边画,一边傻乐。

有宽就有窄,有透就有藏,欣赏完流动的水景,沿着起伏的步道,跨过石板桥,转眼是一堵高墙,别急,月洞门开,穿过门,就到了一处僻静的居所。沈嫣想在这里建一个工作室,平常用来画图纸、储存资料、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工。

水面开阔流动,但园景自然多变,池水、石径和绝壁相结合,凝练典雅,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

沈嫣画完,看了半晌,发现竟有几分像“艺圃”的造园宗旨,一时失笑。艺圃是她非常喜欢的园林,曾经打卡多次,很多角落都曾细细考究。等她给自己造园,不经意间,就借鉴了大师的造园手法。

至于居住的部分,沈嫣自己住第二进,而给若湄安排第三进。这也符合这个时代的礼仪规范,未出阁的小姐自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沈嫣对若湄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但如果外人来看,也挑不出毛病。

即便是第三进,其实也连着西花园,平时游园赏景,丝毫不耽误。这么大的园子,招待小姐妹也不局促,完全可以满足她的社交需求。

而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有回廊相连,东边还安排的女使居住的宿舍。沈嫣之所以如此设计,是考虑到实际问题,她想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卫浴设施。

为了减少管道的使用,同时满足排污清理的需求,她们的起居空间要相对集中。再者出于安全考虑,整个宅子女人居多,大家住得近一点,也方便照应。

回廊相连,下雨刮风依然来往方便,同时姑嫂间也显得亲近。而平时干杂活的女使们,除了备弄可走,仪门之内也出入无碍。

与红楼梦中国公府的排场不同,沈嫣不喜欢用很多外人来解决家政问题。在她看来,这纯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所以她和若湄都只用了一个女使、一个嬷嬷。沈嫣还用了一个女护卫。另设有针线房、浣洗房、厨房、账房和库房,外院有护卫、小厮、和杂役,统共大概三十多口人。

这个规模在沈嫣看来,已经很铺张了,毕竟整个府里才两个主子,但在大户人家看来,相当之节俭,有古代贤女之风。

这么多人除了考虑吃喝拉撒,还得考虑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取暖问题。若湄就跟沈嫣说过,希望房间暖和。因为照当前的气候推算,俞国目前应该处于小冰河期,冬天非常寒冷,中原地区最冷的时候可能突破了零下十五度。

所以沈嫣设计了不同的取暖方式,暖炕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但还没有普遍应用。沈嫣还见过东北和华北民居中出现的火墙,此外国外非常常见的壁炉也可以考虑。

炭盆、火盆是这个时代最常用的,不过这两样都没有考虑排烟问题,很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古代的房子不够密封,很多时候空隙,造成“四面漏风”,反而降低了一氧化碳的浓度。

但是沈嫣造房子,质量非常好,尤其是有了水泥和玻璃窗这两项利器,密封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这种情况下,使用炭盆就有点危险了。必须经常开窗透气,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热量流失。天性节俭的中国人,肯定心疼那炭火钱。

沈嫣画出了火墙、火炕和壁炉的图纸,基本原理还是要靠烟囱排烟,她写信给山阳的徐管事,让他和即将到山阳的王国胜一起做实验,完善排烟设计。

这封信刚送出,徐管事的信已经来了。他早就在山阳附近发现了铁矿,但是俞国采取了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