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1章 陛下可识袁绍乎?!(2 / 2)

加入书签

“刘备彼时不寇魏而东征,其诛吴之志坚矣,必不与吴言和。

“若此,则孙权必不坐大,太祖或可一举而得江陵、合肥,再不济也足使孙权伤筋动骨,不能坐大。

“刘禅今与孙权破盟一战,其意岂不与当年刘备东征同?

“陛下今与大司马、贾豫州决意伐吴,岂不与太祖意同?”

曹叡听到此言,虽不动声色,但熟悉他的老臣都能看出来,这位天子对蒋济的话很是受用。

这位天子生时便得太祖之爱,数岁有岐嶷之姿,太祖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

其后每每朝会宴饮,便令彼时尚为稚童的天子与一众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听政,天子心智早熟,常习太祖言行举止,最喜人言其类祖。

之所以变得现在这般沉静少言,性情乖戾,乃是甄妃被文帝赐死,这位天子又被文帝冷落之故了。

蒋济见天子神色稍缓,又看向中领军杨暨,言语更有几分中气:

“至于中领军所言,孙权犹据江南,其大将如陆逊、朱然、朱桓诸獠犹在。

“当年刘备精锐十万,大将有赵云、吴懿、冯习、傅肜、张南…终不能破吴反为吴所破。

“今刘禅只有赵云一将,偏师不过万人,却能破吴,擒其镇西大将步骘、诸葛瑾。

“岂非昭示,吴之大将如陆逊、朱然、步骘等人,业已不如当年?”

然而蒋济的话,似乎并没能达到让众人藐视孙吴效果,反而使得众人愈发忌惮于汉。

但大魏天子显然不在其列,很快便顺着蒋济的话说了下去。

反正意思就是,不能因蜀国侥幸夺得关中,便视蜀为魏之大敌,意气用事,放弃灭吴之机。

钟繇、辛毗、高堂隆、杨暨等支持司马懿的老臣还是没有放弃,你一言我一语地与天子及蒋济、刘晔、刘放等人交锋。

到最后,蒋济、刘放这些人还是渐渐败下阵来,就连刘晔到最后也归于沉默。

曹叡神色愈发不善。

在蒋济、刘放等人近乎于无话可说后,辛毗似乎没看见天子阴沉之色一般,仍旧犯颜谏曰:

“陛下,夫庙算胜而后出军,犹且临事而惧!

“今庙算有缺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

“正如中领军所言,太祖屡起锐师,终临江而返。

“今六军不增于故,将军不强于太祖,反有关西之失。

“陛下却欲以孤注一掷之师席卷江南,臣窃为陛下、为天下忧之!

“陛下可识袁绍乎?!

“袁绍不用田丰、沮授之长策,而听郭图、审配之言,冀毕功于一役,卒有官渡之败,身死业消,为天下笑,陛下不可不察!”

辛毗此言落罢,殿中众人包括天子在内无不变色。

大魏朝堂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如此激烈的争执了。

钟繇、杨暨、辛毗、高堂隆就是田丰、沮授。

蒋济、刘放、刘晔就是郭图、审配。

天子…自然就是袁绍。

朝堂之争争到这个份上,烈度已经到了极限,不能再进一步了。

“休再多言!”

“朕意已决!”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此吴之所以灭亡,越之所以称霸者也!”

此言既罢,曹叡愤然拂袖而去。

辛毗见状却仍不依不饶,紧随曹叡步至屏风之后,而后捉住曹叡衣裾不让曹叡离开。

曹叡被这么一扯差点摔倒,扭头对辛毗怒目而视,却见辛毗已是面红耳赤,目眦欲裂。

“陛下,当年刘备违逆众意,执意东征孙权,致有夷陵大败,陛下不可不察啊!

“今日之计,莫若修范蠡之养民,效管仲之变法,充国之仓廪,使民休息!

“十年之后,强壮未老,童子堪战,存粮亿万,然后南征,则吴蜀可灭也!”

“滚!”曹叡作色大骂,而后奋力振衣,再不返顾。

辛毗仍欲再追,却被虎贲拦住。

其人对虎贲破口大骂,虎贲无动于衷,将他架至屏风之外。

不多时,天子脚步声消失。

唯余一众宿老重臣面面相觑,不知何为。

黄邕通过复道,来到北宫。

在宦侍辟邪的引见下,他第一次步入章德殿内,见到了那位凭几箕坐的大魏天子。

“伯容,刘禅二姊可寻到了?”

黄邕直言:

“禀陛下,威侯(曹纯)殁后,领军将军演(纯子)遵太祖教令,遣威侯姬妾再嫁。

“蜀主二姊亦在其内,今在掖庭洒扫。”

现在这年头,姬妾并不被视为配偶,而是属于家主的私有财产,因此无守节义务,在夫死后常被嫁卖、转赠,甚至被分给子孙。

荀攸与钟繇为挚友,二人造访善相面者朱建平,朱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

钟繇初不以为然,于是与荀攸调笑:你能有什么后事需要料理,不过帮你把爱妾阿骛嫁出就是了。

没想到荀攸果真早死,戏言竟然成真,钟繇便为荀攸料理后事,给友人写信:

『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今欲嫁阿骛,使得善处。』

为友嫁妾,传为一时佳话。

“刘禅二姊与威侯可有子嗣?”曹叡问道。

“禀陛下,蜀主二姊皆为威侯诞育一女,年方十四,尚未婚配,是否要将二女留下。”

曹叡一哂摇头:

“不必,朕为天子,岂效项羽置俎烹翁,挟弱息以逼刘禅?

“且此二女终为曹氏骨血,何能以此胁蜀?

“以年岁计之,此二女尚在襁褓之中便已失父,今若留之,是使刘氏之女复失母也,朕岂忍夺人天伦?送回去罢。”

黄邕颔首领命。

曹叡话锋一转:“车骑将军,近来可有忧色?”

黄邕直言不讳:

“不敢欺瞒陛下,家父自闻可归蜀以终养祖母,眉间郁色尽散,晨夕加餐,羹饭倍于平时,举箸之间,时有笑意。”

曹叡神色微不可见地一沉,旋即真诚地看向黄邕:“伯容可有归蜀之心?”

黄邕摇头:“陛下赐臣妻妾,臣家在洛阳,不思蜀也,臣母早丧,臣父归蜀之后,亦有臣弟崇孝事,臣无忧也。”

曹叡叹了一气,又与黄邕聊了一些有的没的,最后将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争执与黄邕一一道来。

“伯容以为,朕当联蜀并吴,抑或联吴伐蜀?”

黄邕思索再三,道:

“陛下,臣父曾与臣言,倘若吴蜀破盟一战,孙权必趁机称帝,之后再图联魏讨蜀之事,待蜀势弱,再和蜀拒魏。

“然孙权小看了蜀主之心。

“臣在关中,蜀主曾与臣有言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一旦孙权称帝,于蜀而言,是为贼也。

“蜀主必不与吴再盟,二国唯有一战而已。

“臣以为,陛下可先佯与吴议和讨蜀。

“待孙权称帝,蜀吴交战时,陛下再择机而动。

“届时伐吴讨蜀,皆在陛下一意,而不在吴蜀也。”

“善。”曹叡若有所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