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奇怪的社交账号(1 / 2)
暮色四合时分,林凌等四人终于踏下山脊。
他第一时间拨通局里的紧急联络电话,声调因急促呼吸而微颤:"城北小树林发现重大案情,请求立即派队支援!"
诡异的景象在警方抵达时显现??四人上山时曾被蜿蜒如蛇的山路困住,被浓得化不开的白雾裹缠,此刻山林却如被施了魔法般清明。
当一大队警员携装备上山时,盘踞林间的白雾已诡异地消散,仅余湿冷的泥土气息。他们很快在林凌指认的洼地发现自杀现场:十数具尸体散落其间,大部分已呈现高度腐败,尸身浮肿处爬满蝇蛆,从肝脏温度与尸蜡形成状态判断,死亡时间跨度竟从一年前延续至三个月前,而其中两具并排仰卧的男女尸体,皮肤虽已出现大理石样斑纹,却保留着相对完整的体貌特征。
法医团队完成尸检记录后,警方通过残存衣物的品牌标识与死者随身物品中的门禁卡、工作证,迅速联系上部分家属,在局里特设的安抚室中,警员们用最审慎的语气传达死讯,为崩溃的家属递上温水,协助办理遗体认领手续。
针对那两具腐败程度最轻的尸体,专案组展开深度调查。男死者右耳后蚕豆大小的胎记、女死者左小臂的梅花刺青,与失踪人口档案记载完全吻合。
信息比对系统快速跳出结果:女性死者李长玲,27岁,新隆公寓楼下"好时"便利店的全职收银员,监控记录显示她总在凌晨三点闭店后独自返回出租屋;男性死者王乐,31岁,梁氏集团电子开发公司的后端程序员,工位在办公室角落,考勤记录显示他连续三年未休年假,正如人事主管挠头回忆时所说:"就是那个总穿灰色冲锋衣,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员工,存在感确实不高。"
刑侦队员绘制的社会关系图谱显示,两人微信通讯录均不足百人,日常轨迹严格遵循"住所-工作地"两点一线。
财务流水显示无大额借贷记录,手机聊天记录里最亲密的对话停留在与家人的节日问候。
技术部门恢复的通讯数据证实:两人既非情侣,也无业务交集,唯一的共同标签是"社交圈窄如针孔的独居青年"。
当仇杀与情杀的可能性被逐一排除,林凌在案情分析会上提出大胆假设:"或许存在一个隐秘的网络社群,专门吸纳这类心理防御机制薄弱的个体,通过持续输出'生命无意义'的价值观,诱导他们在特定地点完成自杀仪式。"
刘局长指尖叩击着案情报告,沉声道:"当下社会内卷化加剧,年轻人普遍面临996工作制与情感支持系统薄弱的双重压力。
算法推荐机制又会将同类负面信息不断推送给他们,形成'信息茧房',当'人间不值得'的论调日复一日冲刷认知,很容易让本就孤独的灵魂产生'解脱'错觉。"
此刻案情已呈火烧眉毛之势??经本地媒体披露后,"城北小树林连环自杀"词条在热搜榜持续发酵,网民留言从最初的震惊转向对警方效率的质疑。
市局连夜召开专项会议,正式任命林凌为专案组副组长,授予跨部门调取数据的特殊权限,限期查清所有死者的网络足迹关联。
在沈聆的提示下,林凌提出了"数字痕迹追踪"的调查思路,技术小组破解了死者们的社交媒体账号。
当林凌滑动鼠标浏览那些历史浏览记录时,屏幕上密集涌现的文字令人脊背发凉:"活着就是不断重复痛苦""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死亡才是终极安宁"……这些充满厌世情绪的帖子,因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机制而形成闭环,让每个点击过的灵魂都陷入更深的负面漩涡,最终被拖拽向那片吞噬生命的小树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