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略占上风(1 / 2)
自古敌前撤退自然是难之又难的。
不过曹昂倒是运气不错,一来有司马懿、杨修帮忙谋划调度,二来又有坚城成都可以作为倚靠,同时限制左幕军追击的范围,三来则是此战也算是联军一方精英辈出了,指挥作战的将领最差也是中等水平,更不乏曹仁、曹纯、曹休、史涣、张绣这样的名将。
虽然看起来联军全程都为左幕军所压制,但这只是因为左幕军太强了,并不是联军不能打。包括汉中军和蜀军在内,今日之战也是殊死拼杀了,表现实属上乘,否则别说抗衡左幕军了,早就连大阵都已经告破了。
最后一点则是联军具有骑兵上的优势,全军加在一起几乎有近万铁骑。这股强力的机动兵力只要存在在战场上,对左幕军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掩护撤退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曹昂以曹仁为基点,并配备了张绣三千西凉铁骑,掩护其后退至成都南门外。
此时,因为曹仁所部的后撤,他与曹昂的中军出现了一个极其巨大的空隙。
若是左幕军能够顺利涌入这个空隙,然后进行切割,就能将联军主力同曹仁所部割裂开来,接下来只需要全力猛攻联军主力,一场大胜近在眼前。
只是刘封和陆逊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打算,相反,刘封还语调轻松的调侃道:“看来曹子脩想退兵了。”
陆逊正色点头支持:“不但想退兵,还想尝试一下反败为胜。”
刘封哈哈大笑起来,知道陆逊意有所指。
曹昂让开那么大一个空隙破绽不管,一副请君入瓮的模样,刘封可不信对方是在唱空城计。显然陆逊也是如此认为,曹昂此举必是陷阱。
事实上也正如刘封和陆逊所想的那般,在曹军中军后方,足足有一千铁甲步兵,一千弓弩手以及六千骑兵严阵以待。
只要左幕军敢冲入这个缺口,不但这支新锐军会立刻进行反扑,同时曹仁也会起本部大军回头夹攻。
到了那时,即便左幕军再怎么精锐,也得饮恨当场。
只要吃掉左幕军一部,就能打破左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届时此消彼长,未必不能转危为安,甚至反戈一击也未尝可知。
只可惜左幕军根本不上套,刘封、陆逊接连发号施令,让后阵的张南、冯习、孙皎、杜彟五部人马开始前压,威胁对方的断裂空隙处。
曹昂、司马懿见此场景,叹息一声,不再做他想,直接下令中路大军缓缓后撤,同时以骑兵掩护蜀军后撤。
虽然因为各条战线的联军人马奋力死战,再加上兵力的优势以及黄权、曹休等将领的优秀表现,艰难的挡住了左幕军的追击,保持了完整的军阵逃出升天。
可此时联军的士气也已经严重受挫,不得休整,恐怕短时间内是没法再行野战之事了。
曹昂望见遍地残旗,黯然叹道:“左将军麾下皆虎狼熊罴之士,兵精将勇,军械精良,今日方知其龙骧东南。”
曹昂在司马懿等人的扈从之下,指挥军队靠向成都。而刘封、陆逊眼见对方主力未溃,组织完整,且有坚城、铁骑掩护。
刘封思考再三,下令见好就收。
至此,广成之战至此落下帷幕,左幕军占据上风,取得了一场中等胜利。
联军虽保存了主力,但士气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创伤下挫。
夕阳西沉时,战场渐归沉寂。
左幕军虽未能一举击溃联军,却以凌厉攻势撕开三道缺口,毙伤俘虏敌军近万,而自身却仅仅只是付出了不到三千的伤亡,其中战死者不足千人。
司马懿低声道:“主公,我军如今锐气已挫,当速退守涪城,否则……”
曹昂叹息一声,缓缓摇头,小声回应道:“仲达,且容我三思。”
司马懿知道此战对曹昂的心神、自信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也就不再开口。然此战虽结果不称人心,可司马懿却觉得曹昂虽败犹荣。
联军兵马系出多门,各有心思,即便是曹氏兵马也分为了曹昂亲领和曹仁部众两大派系。
曹昂能够成功指挥七万余大军出战,有条不紊,适时应变,直至战事结束也没让左幕军寻找到破绽一击毙命,激战至高潮,仍能全身而退。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远胜许多人了。
须知曹昂此次也是第一次统帅超过五万人的大军,让他对局刘封这等名将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公平的事情。
虽然司马懿心中如此思考着,可他却也不会将这些话说出口。
因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曹昂的年纪可还大了刘封好几岁呢。
光只是这一点,上述这些想法可就全变了味了。即便曹昂相信他司马懿是出于好心,也绝不会领他这份情面的。
战后两军各回本城,左幕军统计得出自身伤亡两千四百余人,其中战死者四百八十余人,负伤两千一百余人,失踪三十余人。
虽然战死者不足五百,但总伤亡却是接近三千。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军械甲胄起了很大的作用。
左幕军各营之中皆配备了三百套铁甲,所有士卒都有皮甲防身,哪怕是后面从事辅助工作的辅兵也有皮胴和兜帽,在面对远程火力和流矢时,无疑大大提高了生存率。而前线冲锋陷阵的精锐本身就骁勇干练,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又有铁甲护身,结阵配合作战,又有魏延、黄忠、凌统这等勇将带领,最终也是伤者多,死者少。
最后失踪这一项损失,是除了被联军俘虏外,就是战场走失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