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7章给师父展示重瞳能力(2 / 2)

加入书签

“那一脉发展的很好嘛,都有分支了。”

张静清感叹了一声,但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并不对张家现状感兴趣,继续道:

“你搬走了那军阀的赃款,取了他性命没有?”

“没有杀。”张之维摇头道,“一方大员,作威作福惯了,岁数大了,弃了军权,又丢了钱财,这种还是让他活着吧。”

张静清点头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种落差感太大,杀了倒是给了个痛快。”

“不过嘛,此事也揭示出了一个问题,这种乱收税乱敛财的情况,恐怕各地都有不少吧。”

“确实不少,”张之维点头:“所以才屡战屡败嘛。”

张静清叹了口气:“在前些年,神州一统的时候,我还觉得局势会一天天好起来,但现在这个样子,和前朝末年时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得等一个变数,以后会好起来的。”张之维说道。

“变数在什么时候呢?”张静清问。

“依我看,小的变数也就三五年的时间吧。”张之维说道。

“为师记得,你从不内景推演,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张静清问。

“我用眼睛看的。”张之维看向张静清,眨了眨眼,露出眼中一对重瞳,笑道:

“猴子的三灾给他烧出了一对火眼金睛,我的三灾给我烧出了一对重瞳。”

“这……”张静清顿时大惊:“之前你说渡劫后,观力大增,原来你觉醒了重瞳!”

他是真被惊讶到了,这甚至比张之维度过天劫还让他更吃惊。

因为,自古以来,拥有重瞳的人,可比渡三灾的人少多了。

好家伙,自己这个做师父的,又低估他了。

张静清心里发出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的感叹。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道:

“重瞳是超凡入圣的标志,拥有重瞳的人,就没一个简单的,你在觉醒之后,有什么特殊能力吗?”

张之维说道:“我的重瞳是从妄破神眼来的,能力嘛,和原来差不多,只是大大增强了威力。”

“杀伤力方面就不提了,主要是在‘观’力上,我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

“这种情况下,就算不去内景推演,也能看到未来的一角,或者说,窥探到命运的一角。”

“命运?”张静清连忙问,“你是怎么看待命运的?”

“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变化。”张之维伸手一点,指尖金光蔓延,以炁化形,形成一个时钟,指针缓缓地转着。

他解释道:“师父,如果你的目光顺着这个指针旋转,双方达到一个平衡,你就会发现,这个指针好像静止了。”

张静清点头表示理解。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相对运动原理,如果你们两个同频,那么自然就是处于静止的。

这个年代的飞行员都喜欢狗斗,如果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前方加速飞行,后方的子弹射来,相对速度较小的话,飞行员甚至有可能伸手抓住子弹。

张之维继续道:“命运也是一样,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一条不断前进的细线,你若与细线的变化相同,那变化就是静止的,若你超过细线的变化,那变化就是在倒退。”

“而命运其实不是一条直线,它的走向受制于自身的权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局限在一个区间内。”

“如果以后超越变化层次的观力去观看。”

“就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是乱麻一样的重影。”

“每一个重影都是一个未来。”

“可以说,这些重影,都是被观测者基于自身命运的权重,所做出的选择。”

“这些选择,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但积极的选择,不一定是好的,消极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坏的。”

“因为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条线。”

“你的周围有很多线,它们也有很多重影,它们的每个决定,也会影响你的决定。”

“所以说虽然有很多重影,这条线也不断的弯曲前行,但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前进方向大致是可以看到的。”

“而这,也就是我所看到的未来。”

“至于内景中的推演,其实看到的是,这条命运线在弯曲时,产生的一个重影。”

“它并不代表既定的未来,只是一种可能。”

“而如果你往这个可能去靠,那它就会成为你的未来。”

“这也我不去用内景推测的原因。”

闻言,张静清点头:“我虽然不能直观的看到你所说的命运线条,但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你还记得买,在你还小的时候,天师府的院墙边,有一棵树。”

“那树只有半人高,你打扫院子的时候,想把它砍掉,因为你觉得它长大了,会撑坏地砖。”

“为师那时候,动了恻隐之心,就留下了它,过了几年,它长的很高,不仅撑坏了地砖,还破坏了院墙。”

“然后为师就让你把这棵树砍掉了,你还记得怎么处理的这棵树吗?”

张之维想了想,说道:“我把它连根拔起,送到了过斋堂当木材。”

张静清点头:“这就是它的命运,你在很小的时候就长了一双慧眼,看穿了它的命运。”

张之维愣住了,仔细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张静清继续道:“对于这棵树而言,它能茁壮成长,是靠它的努力,我的恻隐之心是它的运。”

“个人的努力加上运,可以小有成就,但他不明白,除此之外还有天道。”

说到这儿,张静清笑了笑,继续道:

“你小子老说我这个玄门师长老说让人难以理解的怪话,那我就把天道称之为客观。”

“而天师府就是它的客观,如果不能达到和客观对等的地步,过度的生长,只会让它灭亡。”

“而那棵树要是能克制生长,那就代表着它窥探到了这个客观,它就不会灭亡。”

张静清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克制两个字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