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8章诸葛改制,维水之盟(1 / 2)

加入书签

诸葛亮折子上提的事情,管仲也无法一言而决之,甚至连表达自己倾向性的建议都没有多提,就直接递交到了王羽这里。

至于王羽,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要集思广益一番。

一项关乎根本的制度,不可能不和朝臣商议,就直接皇帝一个人决定。

“孔明兄,这些年在东夷看来是收获颇丰!”姚广孝仔细查阅过一遍折子上的内容道。

内阁五臣之中,诸葛亮和他们一个都不算熟悉,毕竟这些年,诸葛亮都在东夷之内。

五人之中,甚至也只是认识姚广孝与管仲,剩下的几个连面都没有见过。

但今日这道折子,却让众人深刻的认识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回中央则已,一回来就是有备而来,直接从户籍制度动手。

户籍制度,可是朝廷治理百姓的根本,一旦定下,那就是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事情。

往远了说,光是为此,诸葛亮就得名留青史,史书上光是这项户籍制度,绝对给诸葛亮单独开上一篇。

往近了说,一旦真的定下这一项制度,诸葛亮在朝堂上的地位就定下来的,再无人可动摇了。

而姚广孝就算是不像管仲那么擅政,但水平还是放在那里的。他不擅政,是相对他的谋划能力,而不是说他真的没有这个水平。

故而,他一眼就看出,诸葛亮是根据东夷的情况,这才整理出了这么一项新的户籍制度,甚至,这家伙说不定已经在东夷开始实施了。

毕竟,这些年,诸葛亮才是东夷真正掌握话语权的那个人。东夷朝堂内外,所有的政令都是出自此人。

“孔明之制,自是整体制度已经远远超过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民力还有流民的控制算是达到了极致,而且也有便于掌控外来人口!”赵安陵直言不讳道。

“如今,天下各朝皆多战乱!此制可谓是正当其时!”张宾也跟着补充了一句道。

西平道自从被他们大汉实际控制之后,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第一批,那就是那十万关东军以及他们的家眷了。同一时间,还有一部分愿意移民西平的燕北百姓。

再此之后,不管是在攻伐河东、山阴之时的那些俘虏,又或者是苏定方攻打四小王朝过程之中,得到的那些俘虏,多有移民东夷西平道者。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东夷人口这种巨大的流动,诸葛亮这才创新出来新的户籍制度。并且,在他回归中央之后,正式将这一项新的制度提了出来。

正如张宾所言,在战乱期间,最不缺的就是流民,管理起来真是问题,他的这项户籍制度,比起旧的户籍制度更加适合。

“孔明之制,于税收,人口管理,徭役等各方面,已尽力完善!”

“以臣之粗鄙,尚未发现有何漏洞?”姚广孝同样开口道。

诸葛亮提出的户籍居住不是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但这一点不和谐的地方,那得放到太平盛世才不和谐。在如今的乱世,反而是一个优点。

也不可否认,诸葛亮提出的新户籍制度对于税收,人口管理,徭役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相比已有的已经实现了两百多年的旧户籍制度,各方面先进了不是一点两点。

如诸葛亮提出的户证,不仅注明了一家老小的姓名,籍贯。还注明这一家人的财产,写在户证上的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没写上去的话,那就对不住了,偷了也没办法证明,所以,这个东西还是很有用处的。

这种制度,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百姓自我迁徙。而且,可以按照户证上的税赋役额度来明确纳税,避免了官员中饱私囊,或纳税不均等问题。

如此,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则,户籍之中的里甲制度,把百姓分为军、民、匠三类,并且每百十户为一个“里”,每个“里”设有十甲,把每个“里”的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送给户部,每十年更新一次。

这种户籍制度,各户填写真实的户籍信息,然后上交给甲长,甲长再上交给里长,最后送交到各郡县,再到道、户部,这便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

并且,这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地方上每年都要统计,而户部每十年进行一次大面积更新,这种户籍制度,比历朝历代都要详细,通过此等制度,朝廷可以十分精确的掌握全国人丁和土地的情况。

如果实行这种制度的话,日后,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就算是有什么兼并土地,或者是隐匿人口的行为,从此之后也会直接的暴露在朝廷的面前。

管仲努努嘴,其实是想要说些什么的,但他到底还是没有开口。

诸葛亮的这项制度,不可能真的像众人说的那样完美无缺,这个世上就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不过,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暂且不论,可至少管仲看到的那些问题,真要是开始暴露出来,至少是百年之后了,积累起来形成社会问题,说不定这个时间还要再翻个倍。

但是,任何制度,用上一两百年之后,只怕也都会出问题了。

因此,他虽然看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一个问题还真不算是什么问题。尤其是这个所谓的问题对于战时来说,正好可以更好的积累人力物力。

故而,管仲到底还是没有开口,他们不可能真的创立出一个能够沿用万代的制图,后世真的出现什么问题,还是交给后人去解决去吧。

就算是蓝星上的商鞅变法,如此,后来的秦国才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但就算是商鞅变法,也是同样的在统一之前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可真正统一之后,反而不再那么适用了。

有些问题,这个时候没有追究的必要。

而且,以他的立场,这个时候也不便开口。

管仲不开口,作为品级不高的小官的秘书从事张良就更加不可能开口了。

张良可是善于明哲保身,这项制度,关乎大汉的根本,但这背后同样有管仲和诸葛亮两大重臣之间的纠葛。

人人都说,诸葛亮和管仲二人就是日后大汉的宰相,但两大宰相,谁为左谁为右,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再加上,这两个人一个是太子之师,一个是燕王之师!

换句话来说,这两个人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存在竞争的关系的。

众所周知,管仲其实是主导改革一事的,但这个时候诸葛亮提出了户籍变革,这不是直接插手管仲主导的改革事宜吗?

姚广孝、张宾这些内阁重臣这个时候可以畅所欲言,不过,张良自认为,他的这副小身板,没必要冒着,可能会得罪这两位之中的某一位的风险,在这种事情上发表意见。

“众卿既无异议,便于燕北、燕南二地试行之,以观后效!”王羽点点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